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 蓝莓小姐 凌南絮 碗仔 笛子
来源:壹心理(ID:xinligongkaike)

结果,著名音乐人张亚东,哭了;高晓松,哭了;现场观众,也哭了。
张亚东说,听着这首歌,想起了那个时代的朴树。
如今,朴树已经 45 岁了,大家还是喜欢他。
为什么?
因为真实。
他淡泊名利、干净如树,聒噪时代里活得像个纯真少年。
但,在我看来,这是被供奉在 " 神坛 " 的圣人,不是完整、真实的朴树。
朴树说,真实的自己,或许有些 " 混蛋 ":
" 如果我心里真有一个混蛋的话,我想让那个混蛋出来。我想让你知道他是怎样的,让别人和我自己都看见 "。
最近,一直和大众保持着距离感的他,在参与 "行走的力量" 心灵建设公益项目里,第一次破天荒地揭开了那个 " 混蛋 " 且完整的自己。
01
"我是个讨好他人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朴树过着一种近乎理想化的,无需讨好的生活。
事实恰恰相反。
作为北大教授的儿子,父母教他的是 " 少说多做 "、" 谦虚明理 ",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1993 年,面临高考的朴树,明确表态 " 我不想上大学 ",全家人一致反对。
起初,他还不肯妥协。但看见父母为自己整日担心,变得憔悴,他决定拼命努力几个月,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又对父母说:" 我是为你们考的,不去了啊 "。
结果,他还是无法面对父母失望的眼光,强迫自己去入学。
这,像极了当年的我们,被迫报考父母希望的学校和专业。最后发现,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媒体大肆宣传朴树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时,他一直是那个讨好别人的人。
20 岁如此,45 岁亦如此。
他与阿雅在古巴录制《奇遇人生》,和当地人聊天,他只有一个想法:
没意思。
对方说的他不想听,他说的对方不感兴趣,他特想回去睡觉。" 但我觉得这样有点不礼貌 "。
他很愧疚地说," 那天他们可能准备了很久,还把所有的朋友叫过来了,一定是以为有个大派对吧。没想到自己却把他们拒绝了,他们肯定很伤心吧。"

他的天性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从小接受的教养却又希望让别人舒服,二者一旦发生冲突,他就特别 " 拧巴 "。
他早就看清了自己:" 我发现我很多行为是要取悦于人的,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这可能是我的童年成长缺失的东西 "。
尤其是离开公众视线的那几年,他会担心所有的热闹都远离自己,什么都赶不上了,甚至内心有种强烈的不平衡:
" 凭什么大家就把我忘掉了?"

"承认你的阴暗面"
2017 年,某公号写了一篇关于朴树的文章。
作者表示 " 不喜欢他,看见他就烦 ",还评价他发布的新歌《达尼亚》,说 " 既不喜欢,也不讨厌,毕竟趣味和能力就那样了 "。
正是这句话,刺痛了朴树,直戳他 10 多年来心头悬吊的恐惧——江郎才尽。
他试着给这篇文章留言,没留上,却又想为自己辩驳些什么,索性把这篇文章和自己想说的话,发给了当时采访他的记者——雷晓宇。
" 这些年来,我很努力,起码在某些方面。才尽没尽我不知道,至少我还愿意不计代价做这件事。
尊重所有观点,接受一小部分。不想争论,只想说一句,居高临下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态度。那只能看到某一部分,肤浅得很 "。
曾经,哪怕 10 个人中只有 1 个说自己不好,他也会牢牢抓住那个声音,无限放大。
但这时候的朴树,虽然还是会拧巴,却也可以面对他人的批评了。
我们和曾经的朴树一样,都无意识地追求人性的完美无缺。
我要做个 " 好人 ",我应该是 " 善良的,热情的 "。却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我是 " 懦弱 " 的," 邪恶 " 的,甚至是 " 不堪 " 的。
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人格阴影。
那些 " 负面的人格,也就是所有我们痛恨、并想隐藏起来的令人厌恶的特质 ",才能构成完整的你。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承认自己的阴暗面?
因为一个人不能接纳完整的自我存在,不断压抑所谓 " 不好 " 的部分,那么他的内心将没有真正的力量,很容易崩塌。
" 要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就要首先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它意味着要接受自己不受人喜欢、不适合社交的一面。"
这一点,朴树一直在努力做到。
03
"真实需要代价,我想我付得起"
真实是有代价的。
一个真实的人,常常有可能让别人不舒服。
朴树也会。
他一次次说,讨厌取悦别人的自己。但他的人生,也因为坚持真实,一直付出着沉重的代价。
2000 年的世纪春晚请了朴树,但他彩排时知道要假唱那一刻,说:" 这个春晚我不上了 ",转头就走。
经纪人立即打电话,劈头盖脸把他骂醒:" 你知道什么叫尊重吗?如果你不上春晚,全公司就是被你伤害了,你把我们所有从业人员的路堵死了!"
朴树哭了。最后乖乖回来彩排上台,用一种别人欠他几百万一样的表情唱完了《白桦林》。

当时有人来找朴树去商演,唱一次就能换一套房。张亚东劝他应该多发 CD。现在这么红,多写几首歌,还不赚到盘满钵满?
但朴树唯一不想做的,就是不想用音乐讨好别人。
在最红的时候选择沉寂的代价,最直观的就是:没钱。
沉寂的十多年里,他失眠,焦虑,痛苦,研究各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办法。后来还要因为赚钱跑综艺,让人心酸。
既然代价如此高昂,为什么还一定要做真实的自己?
因为,不真实的代价比真实的代价要大太多。
2003 年,第二张专辑推出,他红透大江南北,拿奖拿到手软。一向特立独行的朴树,突然变得特别配合采访,接通告,各种商演。
他不停地说出一些对他来说很陌生的词:宽容、尊重、舍弃、配合、行业规律、自我约束……
好像变成了一个可以和所有 " 虚伪"和谐相处的自己。
不久之后,他崩溃了。
2007 年,他参加了一个真人秀《名声大震》。他说," 做这个节目,我想我不要做自己 "。
高强度训练,一次次突破性演出,每期又唱又跳,还要时不时配合主持人的调侃,长达三个月,他 " 完全失控 "。
最后,发烧两个多礼拜,打着封闭针录完了最后一期节目。

这一封闭,就是 12 年。
" 隐居 " 那几年,他每天做两件事:遛狗,买面包。他不做音乐,也不见做音乐的人,不接演出,连经纪人都不得已改行卖二手车。
他下意识地逃避真实情绪,不信任心理医生,做了一堆傻事。
最糟糕的时候,他不止一次,想过放弃生命。
数不清的深夜里,他不断安抚自己:你现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安安全全地把今天晚上度过去。
他才发现,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付出的代价远比做真实的自己要大。
原来从一开始,他就 " 厌恶 " 这个行业。
他觉得自己 " 一直被裹挟着,半推半就着往前走,边抗拒,边享受着它给予我的恩惠。钱,名声。一度沾沾自喜,迷失其中。"
他逼自己戴上虚伪的面具,去面对这个他不喜欢的世界,去达到所谓和世界、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和谐。
结果是,彻底迷失自我。
所谓真实,永远是属于你一个人的选择题。
朴树也常常会在 " 表面和谐 " 和 " 坚持自我 " 之间纠结苦恼。但在每一个重要关头,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自己。
他说:真实是有代价的,我想我付得起。
04
" 我想做回我自己"
做一个迎合他人,把所有愤怒,委屈,痛苦,无奈都隐藏的 " 假自己 ",你不会与人发生冲突。
你身边的关系,总是一片和谐。你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妥帖,看上去大家都很喜欢你。
但这种讨好式的关系,真的有意义的吗?你和他人之间,真的有连接吗?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才能产生真正的连接。
" 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海岛;只有他首先乐意成为自己并得到容许成为他自己,他才能够同其他的海岛搭起桥梁。"
所以现在,每当朴树觉得自己戴上了面具的时候,他知道:
我厌烦了。
我想做回我自己。
我想看见我本来的样子。
" 我试着去看到那些黑暗,接受这样一个自己。面对他,而不是遮盖他,让他在暗中驱动我的人生。"
他易碎,骄傲,抑郁,孤独,脆弱,拧巴,爱钻牛角尖,容易情绪化,和世界格格不入。
但他从不想伪装,隐藏,逃避。
05
"行走,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
鲁豫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朴树。
除了歌好听,他身上有一个特别可贵的东西:干净,特脆弱。
这种脆弱感让你特想保护他,会瞬间把你拉近,天生的,有致命的吸引力。
脆弱,才是朴树的真实。
何谓真实?
就是看清你本来的样子。
现在的朴树,终于可以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
他可以平静地对自己说:我有一颗非常美的灵魂,我喜欢他。
而我们要如何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呢?
首先,用心感知,抚去迷雾,耐心地问你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谁?
这个问题,在陈坤发起的心灵建设公益项目 " 行走的力量 "2019 报名表中,很多人回答过。
而倪大红说,我不善言辞,但我会努力寻找最自然的表演。



行走第 9 年之际,陈坤希望每个人通过自问 " 我是谁 ",认真听取内心的声音。
从生活的琐碎中,看见自己的脆弱与坚强,从情绪的克制与爆发中,深思它的缘起与归处。
一位参与过活动的心理咨询师说,在行走的过程中,每天 7~9 个小时,都在专注感受自己,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因为," 我们每天都用 6 分钟来刷牙,却很少有人真正花上 6 分钟,去关注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的情绪 "。
今年,杨幂、欧阳娜娜、朴树、易建联、倪大红、梁文道、贾樟柯、倪妮等各领域大咖纷纷参与,回答行者招募报名表中的「二十个 " 我 "」,透过情绪窥见内心的波涛暗涌,感知真实的自己。
为此," 行走的力量 " 也邀请你,与发起人陈坤以及上述大咖一起,透过情绪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
陈坤说," 真实的丑陋比虚假的繁荣要美丽动人,只要你用心感知自己,就能与你生命中的真相相遇 "。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介绍: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xinligongkaike)。责任编辑:小明 Spe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