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The Gardener and the Capenter》一书的读书笔记请看言传身教,远胜学校教育(上),言传身教,远胜学校教育(下)。



探索性玩耍不只是人类的专利。如果小老鼠能拥有一个丰富的玩耍环境,它们也会非常快乐地探索玩耍,它们的大脑前额叶部位也随之发育更好,神经元连结更丰富,大脑会分泌更多的胆碱能介质的化学物质,使得大脑更加塑性。而人类宝宝则是把这种探索性玩耍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 Laura Schulz 发现,如果你把一个新东西交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们不仅会花时间玩这个东西,还会以一个结构性的行为去探索这个东西是怎么作用的。对小朋友们来说,玩玩具相当于做实验。
在一个实验里,实验人员把一些珠子放进一个玩具里,可以使玩具亮灯和唱歌。第一组实验人员将玩具设置为只有某些珠子才可以让玩具活动,第二组实验人员则设置为所有珠子都可以使玩具活动。在给两组 4 岁小朋友展示完两个玩具的不同之处之后,实验人员给了小朋友一整串粘在一起的珠子。第一组小朋友会仔细把珠子掰开来,一个个塞进玩具里看哪个可以使玩具活动。当他们实在没法把粘好的珠子掰开来时,聪明的小朋友们会用手指抠着珠子的角落,想办法让珠子的一面可以塞进机器里尝试,再将珠子串倒过来尝试另外一个珠子的另一面。而第二组小朋友则直接把所有粘在一起的珠子往玩具里塞。他们已经能理解掰珠子也没啥用,反正所有珠子都可以使玩具活动。
在另一个实验里,实验人员将一个跷跷板模型和一堆珠子给孩子们玩。6 岁的孩子可以从玩耍中理解出来支点和平衡的作用,能够通过摆放珠子而使跷跷板达成平衡。而 7-8 岁的孩子则可以从玩耍中理解质量与支点平衡之间的联系,当他们把一个很重的珠子放在一侧时,就会想办法让支点移远一点以达到平衡。之后,实验人员狡猾地在跷跷板模型下加了一块磁铁,以扰乱珠子与支点的平衡行为。当孩子们发现珠子质量和支点平衡开始和之前的不同时,他们就会玩得更起劲,以研究为何平衡理论行不通了。正像科学哲学家 Karl Popper 说的:" 一个好的科学家在证据与他们的理论相反时,会对这个问题更感兴趣。"孩子们天生都是好科学家。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与大脑科学家 Aimee Stahl 和 Lisa Feigenson 发现,11 个月的婴儿都已经是个好科学家了。当小婴儿发现身边的现象与他们的预测不符时,他们会格外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做实验来验证。实验人员给一组小婴儿们展示了一些 " 不可能的现象 ",比如球穿过砖墙、球在空间中自行移动等,而给另一组小婴儿展示了球在桌面和坡面正常运动的现象。当两组小婴儿拿到球之后,第一组小婴儿花了更多时间玩球。他们把球往墙上扔,想验证球是不是可以穿墙,又把球往空中乱扔,想看看球怎样才能在空间自行移动,是不是违反了牛顿定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儿童发展学家 Daphna Buchsbaum 给一群 3-4 岁的孩子做实验。她给孩子一只猴子娃娃和一个没有声音的音乐盒,和孩子们一起玩扮演型游戏,假装这是猴子的生日,音乐盒会给猴子唱生日歌。一些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唱着跳着,假装音乐盒会放出各种不同的音乐,假装给猴子拆各种不存在的礼物。他们尝试实验音乐盒的各种按钮,并假装音乐盒会出现不同的声光影现象。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并不参加玩耍,他们告诉实验员,音乐盒根本没有音乐,猴子也不会拆礼物。之后实验员又给孩子们两个玩具,让孩子们很快发现红色玩具会动,而绿色的不会。然后实验员问出一个类似理论物理学家的问题:" 如果红色玩具不会动,而绿色玩具会动,那会发生什么事情?" 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凭借想象力的逻辑问题,那三分之二的热爱扮演型游戏的孩子们有板有眼地思考并回答了问题,而那三分之一非常实际的孩子则对这个问题无动于衷,只是反复告诉实验员现实的状况。
这是因为热爱扮演游戏的孩子更聪明吗?实验员们给这些孩子做了认知能力和功能测试,发现这些能力和是否喜欢扮演游戏毫无相关。科学家们猜测,这可能和成人是否和孩子一起玩扮演型游戏有关。但实验已经证实,扮演型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可以扩展思维,思考那些现实并不存在的可能性。这对孩子们日后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有很大作用。

但 Taylor 发现,那些有 " 想象中伙伴 " 的孩子通常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她设计了许多实验以测试孩子是否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个止血胶布包装的盒子,但孩子打开后会发现,盒子里只有一堆夹子。然后实验人员询问孩子,他们认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别人又认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很小的孩子会说:所有人都认为盒子里是夹子。而 5 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基本准确地说出自己认为盒子里是夹子,而别人会以为那是止血胶布。但那些有自闭症的孩子则无法准确说出别人的想法。Taylor 发现,那些热爱扮演型游戏、特别是那些有 " 想象中伙伴 " 的孩子,在判断他人想法时更为准确。


答案通常是否定的。我们在该系列读书笔记的前两篇《言传身教,远胜学校教育(上)》《言传身教,远胜学校教育(下)》便提到,父母无法主动教育孩子,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给孩子信息。当父母教授孩子怎么玩时,孩子会很快失去兴趣。但当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模仿玩耍时,孩子们会花更多时间观察父母的行为,并有更多兴趣去探索玩具的玩法。作为父母,我们并不需要教孩子玩,或者控制孩子怎么玩,我们要做到的是和孩子一起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Alison Gopnik 为父母们建议了以下几点:
1. 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玩耍环境。在小老鼠实验里,拥有丰富玩耍环境的小老鼠可以有更好的大脑发育水平,在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里,孩子们可以玩得更好。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为孩子寻找资源,创造一个丰富的玩耍环境。这个寻找资源的过程并不容易,也没有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但这将极大地改变孩子们玩耍的质量。



你怎么和孩子一起玩?欢迎留言告诉我。

题图来源:pexels
文章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本人公众号 " 伊甸园的桃子 ",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家以推动科学传播行业发展为己任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 2008 年 4 月。我们希望像松鼠一样,帮助公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分享科学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