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国大爷怎么都不穿衣服?

这些中国大爷怎么都不穿衣服?

来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作者 |   鹿鸣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一到炎热的夏天,中国人就开始花式乘凉了。

沿海人民往海边跑,山里人往林子里跑,重庆人在泳池里打起了麻将,北京大爷在街头秀起了 " 比基尼 "。

还有比 " 北京比基尼 " 更夸张的,那就是 " 膀爷 " ——直接把上半身 360 度全方位无死角地裸露在外,形成一道靓丽的 " 风景线 "。

今年,包括济南、天津在内的多地开始将光膀子作为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

有人可能不乐意了:光膀子招谁惹谁了?光了几十年,为啥现在要被针对?

其实这话对错半开,中国人赤膊光膀的历史,何止几十年,且对这种现象的讨论甚至禁令,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光膀子,不仅有北京大爷

提起光膀子,我们似乎很容易想到北京大爷。

狭长的胡同里,热闹的公园树下,大爷们三五成群,有的穿着白背心,有的穿着白 T 恤,还有的,干脆只在下半身穿了短裤,露出白花花的上半身。他们手摇蒲扇,或侃评时事,或棋场厮杀,好不惬意。

北京大爷赤膊光膀,由来已久。早在 1919 年,《新闻报》就提及 " 北京习俗,每届夏令,商民皆好赤膊以取凉爽 " [ 7 ] ,说的就是那时北京夏天光膀子的现象非常普遍。

但要说光膀子是 " 北京特产 ",那北京可真是冤枉。实际上,这是全国各地的共同现象。

就已经把光膀子现象列为不文明行为甚至开始整治的城市来说,北有天津、济南、衡水、沈阳,南有湛江、十堰、南昌、厦门等 [ 1 ] ,实在不能说这是某地人民特有的习惯。

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哪里热,哪里就有光膀子,古往今来皆如此。

在 1929 年的上海,便有人叹道:" 无论走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男性的半身曲线美……要再不禁止……上海将要变成了赤膊市场哩 [ 6 ] 。"

当时,有一个 " 乌龟赤膊 " 的笑话,就在各种刊物中反复出现 [ 3 ] [ 26 ] [ 24 ] :

有五个人光着膀子在乘凉,路人见状,故意出题给他们,问 " 五只乌龟共九尺长,每只乌龟有多长?"

其中一人很快算了出来,说:" 每只乌龟尺八!" 这时路人便说,对呀," 每只乌龟尺八,五只尺八就是九尺啦。"

这时大家才听出来,原来 " 乌龟尺八 " 谐音就是 " 乌龟赤膊 "。出这题就是为了笑话他们光膀子。

" 乌龟赤膊 " 刊登在《滑稽画报》上的版本,赤膊的主角是苏州人。被滑稽家笑话一番后,他发誓从此不再赤膊了 / 滑稽画报

有汗衫商家就利用人们对赤膊的羞耻之心为自己做广告。1922 年,上海某厂家在报纸上的广告以 " 赤膊羞吗 " 为题,说:

前几天热得要昏……抗暑法子就是赤膊……然而赤膊一件事,二十世纪终不能存在罢,终需想一个法子……务须又风凉又雅观……穿振丰棉织厂汗衫,免赤膊时被旁人讥笑呀 [ 5 ] 。

那时候,人们对赤膊的反对,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不雅观,会受外人讥笑,二是不健康不卫生 [ 8 ] [ 9 ] 。

国民政府 1934 年推行了 " 新生活运动 ",颁发的《新生活须知》里对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做了要求,具体内容就了包括 " 整理市容……不准打赤膊、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小便 " 等 [ 11 ] 。

在公共场所光膀子等行为,被国民政府视为旧社会的陋俗,需要加以改良。

但实际上,有的地方早在此之前就开始整顿赤膊光膀。

1929 年前,上海公安局就已经出过禁止赤膊的告示,还是那家汗衫厂家,1929 年的广告语是:

你们赤了膊,公安捉了去,罚你大洋两元,给你一件汗衫。那末你何不先买一件吉字牌汗衫,价钱既不消两元,又不会捉去了 [ 10 ] !

可见,当时的做法就是把光膀子的人抓住罚款,再发一件汗衫。

但比起后来的处罚,这还不算什么。1936 年,苏州吴县公安局决定严厉处罚光膀子的行为,在街上看到有光膀子的人,先用石灰粉在他们背后印上一个 " 礼 " 字图标作为警告。

如果他们以后再光膀子,就需要 " 依照违警法办理 "。一天之内," 因赤膊而被打着,为数不少 "。

1941 年,重庆,劳作中的工人。工人劳动强度大,夏天劳动起来,汗如雨下,衣服根本穿不住,想顾及形象也难

无锡也有类似措施:凡赤膊者,由警士加盖 " 羞耻 " 二字图章,正中背心,不易揩去。某区第一天就有四百多人被盖了此印 [ 4 ] 。

不过,即便处罚如此严厉,在当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有人就辩驳,应该把不同的赤膊者分开对待:

上等商号有高堂广厦,电风扇每天从早开到晚,自然不该赤膊;

中等商号货物也堆积如山,也没有电风扇,还能要求人 " 衣冠楚楚 " 吗;

至于下等店铺," 室如蜗居,热如火坑,处其中者,终日汗水淋漓 ",哪能还因为雅观非要人家穿衣服? [ 28 ]

1936 年 7 月,报纸上记载了浙江平湖新仓区的警察干涉市民赤膊,遭到罢市抵抗一事。结果 " 肇事长警 " 分别被严惩或撤职 / 世界晨报

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发生过因为取缔赤膊闹出来的罢市。浙江平湖新仓镇警察执行 " 新生活运动 ",干涉市民赤膊,一些商家、当铺 " 誓为赤膊争生存 ",以罢市这种方式来抵抗 [ 21 ] 。

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光膀子,是普通百姓对 " 热得要昏 " 的夏天最后的倔强反抗。

光膀子是件无可奈何的事

不过,民国时期对光膀子的打击,其实还跟 " 国民形象 " 有关。当时在华外国人数量众多,光膀子被认为是丢脸的恶俗。就连最普通的路人都说," 那文明国的国民,是没有这赤膊的恶习惯 " [ 25 ] 。

而在 50 年代之后,穿着时尚好看被视作是资本主义象征,艰苦奋斗之风盛行,光膀子成了辛勤劳动的象征,也不再被指责。

四十年代末,工人们在安装加固铁轨。追求实干,崇尚朴素,人们很容易把光膀子劳动和艰苦奋斗联系起来

当然更大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光膀子,都是无可奈何。

1954 年,国家实行布匹凭票供应。拿着布票和人民币,成为了人们购买棉布的唯一渠道 [ 13 ] [ 14 ] 。

实行凭票供应之初,每人每年能拿到的布匹数量尚可,但后来经济愈加困难,城里一些纺织工厂停工,每人的布票更是少得可怜 [ 15 ] 。

做一件汗衫需要 4 尺布,男上衣、裤子分别需要 7 尺、6 尺布,女上衣、裤子分别需要 6 尺、5 尺布。做一条被子需要三四十尺布。

可实际拿到的呢?

1954 至 1959 这六年间,河南郑州桐树王村的一个四口之家(三大人,一儿童)共能拿到 168 尺布,可以做 3 条被子、6 套衣服。到了 60 年代初,这个村的布票供应量从 54 年的每人每年七尺变成了二尺七 [ 14 ] 。

另一个村子麻东村 1969 年的布票供应量只有 50 年代初的四分之一。内蒙古赤峰日报编辑吕斌也回忆,1960、1961 年,每人每年甚至只有 1.6 尺的布票 [ 16 ] 。

拿不到足够的布票,人们穿衣只得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补丁衣几乎是人们衣着的标配 [ 23 ] 。

普通人家穿衣," 不露屁股 " 就行 [ 17 ] ,小孩甚至光着屁股乱跑 [ 16 ] 。有作家清楚地记得,幼时隔壁人家有几个虎背熊腰的兄弟,夏天一律光膀子,短裤衩 [ 18 ] 。

20 世纪 70 年代,上海,夏天的老巷子里,随处可见打赤膊的小孩

要是遇到婚丧,布票更是稀缺。治丧要丧衣,嫁娶要新衣。有男孩需要娶妻的时候,布票就相当于今天的随礼。乡亲们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哪家有儿子结婚,邻里就随礼个三五尺 [ 16 ] 。

可想而知,那些岁月里,布匹于人们而言,是多么稀缺的资源。今天五六十岁的大爷们,很多都是光着膀子长大的,对他们来说,光膀子不仅仅是童年回忆,还是时代印记。

光膀子怎么又不文明了

而且,把 " 光膀子 " 当做勤劳、艰苦的象征,不仅仅是在五六十年代,直到八九十年代还是如此。

1977 年《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 " 农田建设 " 的社评,文中提到的劳动榜样,就是在农田和群众一起光膀子干的县委干部 [ 19 ] 。

1996 年 7 月,北京菜市口百货商场,男人光着膀子出来散步、购物,大家都习以为常

类似的,1991 年《中国石油报》的报道《辽河团员青年抗洪夺油打先锋》这样写道:处于大凌河畔的欢喜岭采油厂团委,带领百名突击队员……光膀子到深水区清污收油 [ 20 ] 。

90 年代后,大批港片涌入内地,有肌肉发达的武打巨星光着膀子,也有半身纹身的古惑仔光着膀子。于是赤膊光膀的男人们,作为整条 gai 最靓的仔,在大街上走起路来似乎都步步生风。

而光膀子再次成为 " 粗俗 " 的代表,实际上已经是 21 世纪的事情了。

2001 年,中国首次申奥成功,2002 年,上海拿到 2010 年世博会主办权,这些都让中国人再次关注到了自己的 " 国际形象 "。

有人这样说道:平常看见光膀子的人也没有那么大惊小怪,可是近来北京的变化非常大。为了承办 2008 年奥运会,别人不仅看北京的建设如何,还要看北京人的文明修养如何 [ 22 ] 。

2002 年前后,媒体开始大范围地关注光膀子现象,并把这个现象与不文明相挂钩," 膀爷 " 这个词也是那一年被创造出来,并成了当年的流行词。

当时,北京某报纸带头发起了 " 提醒膀爷穿件 T 恤 " 活动,不仅报社刊登 " 膀爷 " 照片,工作人员还带着印有 " 靓丽北京,有我一个 " 的文明 T 恤满大街找光膀子的人送。很多膀爷对这项活动都很欢迎,因为可以免费得到一件 T 恤 [ 32 ] 。

还会有一些人故意光着膀子等着被记者拍,如果拍的不够清晰还会要求重拍,因为这是件 " 上报纸 " 的事 [ 34 ] 。

在此之后十几年里,各大城市仍时不时就会开展一波整治光膀子的行动。比如 2006 年,沈阳市就通过曝光 " 膀爷 ",禁止他们坐公交、进公园、逛景点等方式来整治 " 光膀子 "。

他们还免费向 " 膀爷 " 赠送文化衫,不到半个月就送出 650 多件衣服,劝诫了 1100 多名 " 膀爷 " [ 30 ] [ 31 ] 。

但即便如此,光膀子的现象还是年年整治年年有。到了今年,各地更是用上了劝告、处罚、曝光等各种办法。

可能对于光膀子的大爷们来说,只有一件事能让他们和整治光膀子的人站在一条线上——免费发放 T 恤。

[ 1 ] 各地出台政策整治夏季不文明行为 向 " 光膀子 " 说不 . 2019.《新京报》

[ 2 ] 乌龟赤膊 .1914. 五铜圆 .

[ 3 ] 乌龟赤膊 .1914. 新闻报 .

[ 4 ] 赤膊风潮 .1936. 宇宙风 .

[ 5 ] 赤膊羞吗 .1922. 新闻报 .

[ 6 ] 禁止赤膊 .1929. 笑报 .

[ 7 ] 禁止赤膊新规 .1919. 新闻报 .

[ 8 ] 夏令赤膊之害 .1928. 社会常识 .

[ 9 ] 商界提倡改革赤膊陋习 .1920. 时报 .

[ 10 ] 振丰棉织厂 . 1929. 新闻报 .

[ 11 ] 樊高红 . 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 [ D ] . 宁夏大学 ,2013.

[ 12 ] 何亚平 . 建国以来上海外国人口变迁与人口国际化研究 [ J ] . 社会科学 ,2009 ( 09 ) :65-71+189.

[ 13 ] 秦方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研究 [ D ] . 西北大学 ,2004.

[ 14 ] 布票 [ J ] . 农村 · 农业 · 农民 ( A 版 ) ,2017 ( 08 ) :50.

[ 15 ] 廖枢权 . 颜色的 " 革命 ":从乡村服饰色彩变化看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变迁 [ D ] .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 16 ] 吕斌 . 有关布票的那些事 [ J ] . 文史天地 ,2017 ( 05 ) :76-80.

[ 17 ] 桂孝树 . 布票里的记忆 [ J ] . 前进论坛 ,2016 ( 11 ) :57.

[ 18 ] 林霖 . 饥饿的感觉 [ J ] . 福建文学 ,1994 ( 6 ) :35-36

[ 19 ] 把农田当作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 .1977. 浙江日报 .

[ 20 ] 辽河团员青年抗洪夺油打先锋 .1991. 中国石油报 .

[ 21 ] 誓为赤膊争生存 .1936. 世界晨报 .

[ 22 ] 范易 . 关于膀爷的调查与思考 [ J ] . 调研世界 ,2002 ( 10 ) :10.

[ 23 ] 旷晨 . 2006. 我们的六十年代 [ M ]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24 ] 赤膊 ( 附图 ) .1914. 滑稽画报 .

[ 25 ] 赤膊和裸体 .1922. 礼拜六 .

[ 26 ] 乌龟赤膊 .1914. 五铜圆 .

[ 27 ] 赤膊风潮 .1936. 快镜 .

[ 28 ] 赤膊说 .1921. 大世界 .

[ 29 ] 挥别陋习 走向文明 .2002. 解放日报 .

[ 30 ] 沈阳集中整治陋习 光膀子将禁乘公交进公园 .2006. 华商晨报 .

[ 31 ] 沈阳不再为 " 膀爷 " 脸红 .2006. 人民日报 .

[ 32 ] 北京胡同多 " 膀爷 " 报社派发文明 T 恤 .2002. 北京青年报 .

[ 33 ] 北京 " 膀爷 " 有了英文名称 国外记者进京探访 .2002. 北京青年报 .

[ 34 ] 元方 . ( 2002 ) . 给 " 膀爷 " 报道泼点冷水 . 中国集体经济 , ( 9 ) , 37-38.

[ 35 ] 给 " 膀爷 " 送 T 恤不妥 .2002. 人民网 .

[ 36 ] 夏天喜欢光膀子?天津一男子被罚款 50 元 .2019.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