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高林|青年维也纳(ID: YoungVienna)


讲座提问

6 月 28 日刺杀发生的时候皇帝在巴德 - 伊舍尔度假,而蒂萨伯爵也在巴德 - 伊舍尔。蒂萨向皇帝致哀的时候也强调,这件事不能改变帝国在巴尔干谋求和平的政策,皇帝表示赞同。第二天蒂萨从维也纳给巴德 - 伊舍尔发电报要求皇帝注意维也纳有人试图借助萨拉热窝事件在巴尔干谋求军事冒险,皇帝也接受了。
这说明至少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后皇帝并没有开战的主张。之后的一系列决策过程里皇帝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他的观点和蒂萨很相似,那就是他关心凭什么说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制造的,第二、一旦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怎么办。然后皇帝也被贝希托尔德用德皇的空头支票说服了。弗朗茨 · 约瑟夫皇帝的态度很有趣,因为他其实是支持奥匈妥协的。在茜茜公主死后他成了奥匈二元体制的最大支持者。所以他是所有人里对塞尔维亚最没有敌意的几个人之一。他对斐迪南大公的三元君主国方案也没有什么兴趣。

德皇威廉二世在 1890 年赶走俾斯麦以后的统治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在卡普里维和霍恩洛厄两位帝国宰相的任期内,他和俾斯麦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帝国宰相职位作斗争,第二个阶段是比洛成为帝国宰相期间,威廉二世找到了他最趁手的帝国宰相开始自己统治帝国,第三阶段则是《每日电讯报》危机和同性恋丑闻爆发之后,他的外交政策碰壁,个人形象也陷入危机,到了退位边缘之后。他小心翼翼的和新帝国宰相冯 - 贝特曼 - 霍尔维格,建立了一种非常谨慎的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 1914 年 7 月的威廉二世绝不是发表 " 匈奴演说 " 时候的那个强势的踌躇满志的皇帝。他处在一个唯恐惹事、唯恐出错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当驻维也纳大使要求他才去措施去警告维也纳的时候,他表现的那么激动,他在电报上批注说 " 如果出了问题,奥地利人就会把所有责任推给我们 " 和 " 最后人们会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我 "。
威廉二世生怕再犯错,所以他不愿意积极采取行动,只想按照既定的政策走下去。同时他还不愿意跟政治家们在一起,他只愿意和对他有绝对的效忠义务的人们在一起,这就是普鲁士军官。所以 1914 年 7 月小毛奇居然敢对这位皇帝回答 " 那不可能,军队做不到!" 如果是 1906 年的威廉二世绝不可能允许他这么说。

讲座提问

君主之间的亲戚关系其实对一战爆发也有一些间接的作用,比如英国王太后和俄国皇太后是亲姐妹,她们父亲的国家丹麦 1864 年被普鲁士侵略了,她们母亲的国家黑森选侯邦 1866 年被普鲁士吞并了,她们的妹夫的国家汉诺威王国 1866 年也被普鲁士吞并了。所以 1914 年战争爆发的时候至少这两位太后是非常高兴的。只不过她们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会这么大。

讲座提问

他对三个人说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他把大臣会议里其他人的意见告诉德国大使,也就是刺杀事件和塞尔维亚有关。他也把这个观点态度蒂萨,让蒂萨极其意外,马上写信给皇帝抗议。然后他把蒂萨的意见告诉最后到场的康拉德。他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换来的是三种不同的回应。蒂萨告诉他,自己坚决反对开战,要他把自居拟定的拉拢罗马尼亚的外交政策备忘录递交柏林,然后蒂萨回了布达佩斯。而康拉德态度明确要求马上开战。德国大使第一时间发电报要求柏林警告维也纳。但却被德皇斥责要他不要多事,于是德国大使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大转弯。
面对一个近在维也纳的要求开战的总参谋长,和一个远在布达佩斯的要求他递交和平路线的备忘录的匈牙利总理,德国大使的态度转变让贝希托尔德伯爵找到了自己的机会。这个细节是应该谈的,但那样一来就太长了。

讲座提问

巴黎协和广场有象征法国各个主要城市的塑像。其中象征斯特拉斯堡的那个自从德国割走了阿尔萨斯 - 洛林就一直被蒙着黑纱。一直到 1914 年宣战才摘掉。讲座视频里也有披黑纱的斯特拉斯堡。

讲座提问

但他偏偏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学他父亲,他是凭感情结婚的,妻子没什么嫁妆。从这个角度上说他表现出来的又是二十世纪中产阶级的作派。所以有机会我想深入的谈谈丘吉尔这个人。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青年维也纳」(ID:YoungVienna)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