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94- 甘肃暴雨频发
作者:杔格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近日,甘肃地区发生了多场特大暴雨,不仅部分城市发生内涝,连位于野外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都因为大泉河水位上涨受到了波及,需要闭馆保护文物。

(图片 @猫斯图)
对于位于西北降水缺乏的省份甘肃来说,下雨确实是好事。不过突发性的雨水峰值过大,给当地人出行生活造成不便确实存在风险,有时还会造成极为可怕的后果。

干旱是个重要的条件,所以对水分湿度也非常敏感
干旱之地突降雨
甘肃省地形狭长,在气候上大体分为四大区块: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与大多数人刻板印象中的甘肃不一样,它有少部分湿润地区,也就是位于青海、四川、陕西交界处的天水、庆阳、平凉、陇南、甘南、临夏部分地区,这一部分基本上位于兰州以南。
相比甘肃东南部
位于西北的敦煌就干旱得多了

分类方式其实还有很多

只是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河东年降水强度总体降低,年持续干旱天数显著增加,年极端降水情况也大为减少。曾经湿润的甘肃河东,现在也在面临逐渐干旱化的困扰。
这对于需要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农业
绝不是个好消息
(甘肃庆阳附近)
(图像来自 Google map,DigitalGlobe)

特别近几年来,河东气象及其衍生灾害损失愈发严重,其中尤其以少量个别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最为显著。
甘肃东南部以山地为主
所以一方面平整的盆地极为宝贵
一方面极端天气容易引发各种自然灾害

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
就只能依靠祁连山河流来养活一个个绿洲了

最近 50 多年来,大气候环境下,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年极端强降水事件总体增多,中国的年极端降水也频次趋多、雨量趋强(少部分地区反常)。
与 1951-1980 年的 - 平均气温相比
2014-2018 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有明显提升
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干旱地区由于过去大多没有高峰水利设施建设经验,遇到频繁出现的峰值降水,反而会超过原有水利设施的处理极限,造成灾害。
甘肃昌马水库

甘肃多地近年来饱受大雨侵害,给社会经济、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多个地市均有记录。
尤其是在广大山区,不少农民居住和劳作于山坡、山谷等地,更容易受到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侵袭。
山谷中的甘肃 - 五湾水库
下游则是一些零星的村落

月牙泉
(这个角度其实有点危险)
(图片 @杔格)

7 月上旬的第一次关闭
(图片来自 http://www.gansu.gov.cn/index.html)

莫高窟,第 96 窟九层楼
(图片来自 UNESCO@Ko Hon Chiu Vincent)

锁阳城
(图片来自 UNESCO@锁阳城保护站)

和导致今年莫高窟关闭的是同一批雨

是本次灾害受影响的村子
村子远离瓜州县城,在锁阳与莫高之间


甘肃白银靖远,红军当年长征所经过的地方,这是离内蒙古与宁夏所较近的一个地区,著名的景泰黄河石林就在其周边。
白银靖远黄河边
虽然也挨着黄河,但绝大部分区域还是很缺水

河东地区的半干旱地带,临夏州东乡县在去年也爆发山洪灾害,导致一部分设施损坏。
去年雨季,甘肃因暴雨引发的灾害颇为频繁

而与兰州毗邻的永靖县在去年 7 月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多名群众被困。
黄土高原从山西、陕西向西一直延伸到甘肃东、南部
黄土高原常见的问题,在甘肃也很常见

由于黄河穿城而过,两山夹峙,城区狭窄,呈条状分布,在强降雨到来时本就是容易发生内涝的地形。
地形限制导致的盆地内土地的过度开发
更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图像来自 Google map)

船票 3 元
兰州黄河赛艇
最高水位涨到 2000mm 就不允许发船了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普遍规律:干旱的甘肃爆发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大多发生在一年之中的 6~9 月份之间。在当地专业防灾部门的口径中,这段时期也被称作雨季汛期,是一年一度的严峻考验。
那么,如何去预防对民间生产生活产生如此负面影响的雨季汛期灾害呢?
甘肃黄河
缺水,但希望水不要来得太急太猛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提前监测与预防已经成为现实。比如对于山体滑坡方面,常用的有高密度电法、激光扫描技术、单点监测的方式,在灾害来临前提前监测,避免造成大规模损失。同时也为下一步如何防治山体滑坡的研究做出贡献。
刘家峡水库西端(兰州的上游水库)
这里四周山势高耸,旁边还有著名的炳灵寺

此外,对相关的水库、电站、淤地坝的蓄水和安全运行的情况要多加注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的水库运行、蓄水情况以及山洪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在汛期前都要进行再次检查,这是防汛源头的主要生命线。
党河水库(敦煌母亲河)
平时都很旱,突然来一波洪水还真有点不好办
(水库上的党河水库两边还有敦煌的符号)

还有一些特殊问题也值得关注,比如对于甘肃旅游业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文物古迹方面,必须尽可能排除雨灾的影响。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图像来自 wikipedia@MarsmanRom)

北方的石窟常见的雨水侵蚀病害

石窟以及各种文物保护工作在当今也是文博界的一大难题,尽管当地工作人员已经使用了多种先进防治石窟病害的方式,但在现有的条件下,仍并不能彻底阻挡雨水对石窟造成的自然破坏。
莫高窟的湿度和二氧化碳监控中心
(图片 @猫斯图)

但往好的方向看,逐渐转移的季风和雨水,也会为甘肃带来更多水分,滋润甘肃的生命。若能将集中于夏天降临的水资源储存好,在缺水季节有计划地高效利用起来,也会成为改善甘肃人民生活的优势条件。
福祸相依,只看人们有没有做好把握的准备。
参考文献:
[ 1 ] 李小亚 , 张勃 .1960-2011 年甘肃河东地区极端降水变化 [ J ] . 中国沙漠 ,2013,33 ( 6 ) :1884-1890.
[ 2 ] 刘洪丽 , 王旭东 , 张明泉 , 等 . 敦煌莫高窟降雨分布及入渗特征研究 [ J ]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6,28 ( 2 ) :32-37.
[ 3 ] 乔良 . 甘肃白龙江流域活动构造带控制影响下的滑坡发育研究 [ D ] . 甘肃省兰州市 : 兰州大学 ,2017.
[ 4 ] 宋振峰 . 汛期来临,甘肃如何防汛? [ N ] . 黄河报 ,2013-5-28 ( 003 流域 · 水事 ) .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