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只能做长程吗?

文:俞林鑫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 )

如果你打算做长程咨询,那么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治疗)确实是很好的选择,毕竟,精神分析致力于更长远的目标,比如更稳定的自尊感、自主性提升、处理关系能力的提高、自我力量增强、重组基本人格等,通过咨访双方的努力,最终接近或达到目标。

那么,如果你只能做或只想做短程的咨询(指的是 20 次以内的咨询),是不是就不能找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了呢?完全不是。

当我们一说到某位咨询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也许马上就会觉得他或她可能做长程咨询,比如 20 次或 50 次以上。

其实,在一位咨询师的来访者中,能做到 20 次或 50 次以上的比率并不高。

简单心理在 2018 年的《2018 年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中显示,只有不到 50% 的来访者会进行 5 次以上的心理咨询,只有 18.9% 的来访者会进行 20 次以上的咨询。(简单心理 Uni:2018 年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 -Useit 知识库)这意味着,80% 以上的来访者做的是短程咨询。

同样是在简单心理 2018 年的报告中,来访者的平均咨询次数是 12 次,而在简单心理平台,80% 的咨询师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这意味着,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平均接待每个来访者的次数是 12 次,因此,这些咨询师做的也主要是短程咨询。

这些数据可以推翻对精神分析的误解,以为一做精神分析就要经年累月的。哪怕是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经常发愁于来访者数量的变化(见彼得 · 盖伊 :《弗洛伊德传》)。

如果他做的都是长程的咨询,根本就不用为客源发愁。对于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来说,能有 10% 的来访者做到一年以上(50 次),应该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并不需要,也并不愿意做那么长时间的咨询。

那么,是不是短程的咨询就没有效果呢?完全不是,我先贴上一个研究,这是综合了很多心理咨询疗效研究的元分析结果(包括不同的流派):6 次咨询至少提供了 50% 恢复常态机能的可能性;26 至 28 次咨询提供了 75% 的可能性。(Howard 等,1986)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减轻痛苦或症状,只需做 6 次咨询,就有 50% 概率得到好转,如果 6 次之后效果不明显,那么再坚持做下去,做到 20 次以上,好转的可能性又有明显提升。如果做到 100 次以上,好转的可能性提升到 90%。

当然,这里的好转主要是指一些痛苦指标的好转,如果要达到人格的明显改善,那么会更困难些,需时更长久些。

关于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发现,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这是心理咨询疗效研究中的「渡渡鸟效应」。影响疗效的主要来源于来访者变量(来访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性格资源等)、咨询师变量(咨询师的投入、能力、人格特质等),以及咨访关系的质量。

这意味着,选择哪个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访者对该流派的感觉,以及咨询师的选择。

选择流派就像选择同一价位的衣服或车子一样,有些人喜欢朴素简约的,有些人喜欢华丽高贵的;有些人喜欢小巧玲珑的,有些人喜欢豪华大气的 ...... 衣服和车子的具体功能其实是差不多的,差别只在于一些主观感觉。

有些来访者喜欢精神分析,如果让他们去做认知行为的治疗,也许会特别抗拒(比如特别排斥该疗法中的家庭作业);有些来访者不喜欢精神分析,特别是排斥那些「不科学」的无意识说法;有些人对催眠治疗很反感,因为不想被暗示;有些来访者喜欢慢慢地推进,有些则想快速地解决问题 ......

心理咨询师也一样,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流派。比如像我,最初特别想学好认知行为流派,觉得这个流派看上去更科学、结构清晰、操作简便,但实际运用之后,发现自己用不好,来访者老脱落,自己也不太喜欢过多指导别人,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等。

后来学了精神分析,才发现这个之前一直被认为不科学的流派更符合我的个性:容器、自由联想、移情分析、阻抗分析、潜意识、心理冲突 ...... 这些概念更能击中我的内心,更愿意去深入探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流派之间虽然存在着一些技术和理念上的差异,却存在着很多共同因素,比如大多数流派都注重咨访关系的质量,都注重基本治疗技巧,如倾听、澄清、提问、解释,都有一个治疗框架(目标、方法、咨询频率及规则的设定),这些共同因素本身就能产生 50% 以上的治疗效果。

所以,如果你打算做短程咨询,你要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感觉:对流派的感觉,对咨询师的感觉。

当你觉得你对某流派是比较认同的,对某咨询师是比较信任的,该咨询师的胜任力又是足够的,同时,你主要聚焦于症状或痛苦的缓解,那么不妨开始你的短程心理咨询。

具体做多少次,根据你的改善情况,对咨访关系的感觉而定。如果开始咨询了,还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决心,敢于把自己脑海里的想法和困惑都告诉咨询师,更愿意去探索内心世界,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改变(这些都是你的投入),不要想着靠咨询师单方面来决定咨询的进展。

作者简介:俞林鑫,专职心理咨询师,致力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改变。微信公众号: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 ) 。

排版:小鲸鱼   远方的你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