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隋风|短史记(ID: tengxun_lishi)

近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并发起网络投票,让网友选出自己心中的国花。
当今世界,国花是与国旗、国徽、国歌等并列的国家标志,至少已有 100 多个国家具体规定了国花。世界主要大国,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有自己的国花。①
但中国的国花,究竟该是牡丹还是梅花,一百多年来始终争议不休。
民间爱牡丹 " 泱泱大国之气象 "
牡丹最早被中国民间冠以 " 国花 " 的称号。
明清两代的一些诗人,如李梦阳、王彦泓等,曾在诗中以 " 国花 " 指代牡丹。晚明时期,北京极乐寺中有一座 " 国花堂 ",内中广种牡丹。
很多讨论国花的文章,常声称慈禧下过懿旨,定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修建了 " 国花台 "。其实,此说纯属子虚乌有,慈禧没有定过国花,所谓 " 国花台 " 只是 " 国华台 " 的讹传。②
虽然没有官方指定的国花身份,但在晚清民国,牡丹确实长期在民间拥有国花地位。民国初年,教育家侯鸿鉴在《国花》一文中说:
" 牡丹富贵庄严之态度,最适于吾东亚泱泱大国之气象,尊之为国花,谁曰不宜。"
1920 年,牡丹牌牛奶在《申报》上刊登了一条广告,也不忘蹭下国花的热度:
" 牡丹尤为中国之国花,用之以称牛奶,当得中国人之欢迎。"

但也不是没有异议。
比如,诗人胡怀琛就认为,菊花更适合做国花。他有四点理由:第一,菊花淡泊," 足征中国文明之特色 ";第二,菊花耐冷," 足征中国人民之品性 ";菊花主要为黄色," 足征黄种及黄帝子孙 ";第四,菊花盛开时节,恰在双十节前后。③
这一时期,被民间认定可做国花者,还有嘉禾(稻花)、梅花、莲花等。
梅花以 " 坚苦卓绝 " 力压牡丹
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为便于对外交往,将确定国花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较于牡丹、菊花,当时主张以梅花为国花的人不算多。但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力推梅花。他们认为,梅花 " 冰肌、玉骨、铁干、虬枝 " 的特点,可代表 " 中华民族之古老性 ";梅花独特的美,可代表中国历史上的 " 清明 " 时期;梅花耐寒的属性,可代表 " 中华民族之坚苦卓绝性 "。此外,梅花五瓣对应五权宪法,使用三朵可喻三民主义。

几乎同时,财政部铸造新币,计划在边沿镌刻国花,作为装饰,呈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定国花。奉命审定此事的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他们参考内政部、教育部方案后," 以为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种中,似可择一为国花之选 "。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后同意 " 采用梅花为各种徽饰,至是否定为国花,应提交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 "。
1929 年 2 月,国民政府先行发布训令,告知各省市,此后以梅花为各种徽饰。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审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交的 " 规定国花案 "。代表中有人反对使用梅花,主张以菊花为国花;有人要求使用青天白日为徽饰;有人主张召开国民大会确定国花,分歧较大。
大会最后决议,同意以梅花作为各种徽饰,但对国花 " 不必规定 ",即搁置了这一问题。④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没有明定梅花为国花,但公布梅花为徽饰用花,这在民间看来,已是默许了梅花的国花地位。1931 年,华盛顿诞辰 200 周年前,驻美外交官伍大光上书国民政府,即说梅花 " 虽无国花之名,而已有国花之实 ",建议赠送优质梅花给美国政府。
这一时期,牡丹的地位有所下降,渐成为被批评的对象。有些知识分子认为,牡丹 " 不过一时之荣华,精神不能耐久,未足以模范全国 ",尤其在国难当头之际,牡丹不足以代表国人的品性:
" ……享乐主义式的牡丹,还可拿来代表中国的国民性,陷四万万同胞于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境地么?这是政府摒弃牡丹,公献岁寒三友中的腊梅,奠成国花,使人民知所取法的深意 "。⑤
牡丹既被贬抑,时人再提到国花,想到的就只有梅花了。
牡丹在商业运作下 " 东山再起 "
1949 年后,国花话题长期不被提及,直到园林学家陈俊愉于 1982 年发表《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一文,才又重新引发社会上有关国花的讨论。

在陈俊愉发表上文的同一年,《植物杂志》受中国植物学会委托,发起了一次国花讨论和评选活动。
1983 年,《光明日报》报道了此次评选结果," 推荐梅花作为国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报道称,梅花的支持者认为:
" 梅花是中国之花,是春信之花;梅花为我国特产,是民族与英雄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顶寒傲雪,五湖四海为家,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代表中华民族气节。"
牡丹的支持者认为,
" 它为万花一品,冠绝群芳,花中之王,国色天香。"
菊花的支持者认为,
" 它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生命力强,花色象征多民族,花丝缕缕好比党和人民心连心。" ⑥
在 1986 年底,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等发起的 "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 " 活动中,梅花再次夺魁,牡丹、菊花、兰花等次之。
牡丹 " 翻身 ",再度压倒梅花是在 1991 年。该年,《花卉》杂志将牡丹评选为国花,惹起颇多争议。再往后,国内要求定牡丹为国号的声音日渐增大。
陈俊愉认为,此种声音的增大,原因在于 " 牡丹之乡 " 洛阳和菏泽的商业推动。他说:
" 梅花代表的 8 个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不太热衷争评国花,而洛阳和菏泽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他们希望牡丹成为国花,更好地拉动地方旅游和花卉产业。"
对此,洛阳、菏泽两地并不讳言。2013 年,时任洛阳市长的李柳身即说," 牡丹在我国国产花卉中产业化程度也较高,全国栽培面积已达 20 余万亩,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⑦
此次国花评选,也是如此。中国花卉协会公布征求意见后,洛阳、菏泽的一些媒体一马当先,奋力号召当地人去为牡丹投票。

略言之,自晚清以来,关于国花的争议,曾长期集中在对花之品性寓意的不同理解上;而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国花之争的背后,开始出现了商业竞争的影子。
诡异的国花投票界面
为了弥合牡丹、梅花支持者的分歧,陈俊愉参照某些国家的先例,在 1988 年提出了一个 " 双国花 " 方案,即将牡丹和梅花同时定为国花。
1994 年,时任中国花卉协会会长何康联合 30 名人大代表,提交了 " 尽快确定我国‘国花’的建议 " 的提案。随后,全国人大成立 " 国花评选领导小组 ",汇总了五种方案:
一国一花:将牡丹定为国花。
一国两花:以牡丹、梅花为国花。
一国四花:选择四种名花,分别代表四季。
一国五花:和五星红旗相对应,并象征五千年文明史。
一国十二花:给每月各定一种国花。
当时,洛阳、菏泽牵头,成立了一个 " 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 ",在全国拉票,希望牡丹能成为唯一国花。陈俊愉等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坚决反对。全国人大考虑到 " 分歧太大 ",决定暂停国花评定。⑧
此后,不断有人在全国人大上讨论此事,至今尚无结果。2006 年两会期间," 民间 " 一度盛传牡丹将被正式定为国花。⑨
至于此次中国花卉协会发起的国花投票(投票界面如下图),既不实时显示投票结果,且将牡丹单起一行;尤为诡异的是,进入投票界面,一开始只有 " 赞成牡丹为国花 " 一个问题,选项只可见 " 同意 " 与 " 不同意 ";必须点击了 " 不同意 " 之后,才会出现第二列选项,才能选择其他花卉。这显然是一种既缺乏公开性(不实时显示投票结果,修改票数自然会非常方便),也缺乏公正性(给想投票其他花卉的用户制造障碍)的投票。⑩

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各种争议,考虑到梅花、牡丹都曾作为实际国花的历史,让两者在中国各有大批支持者,以至无论是取牡丹、弃梅花,还是取梅花、弃牡丹,都很可能引起长期争议,将牡丹、梅花同时定为国花,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完)
注释
①温跃戈:《世界国花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13 年。
②③程杰 :《中国国花 : 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中国文化研究》2016 年第 2 期。
④陈哲三:《有关国花的由来的史料》,疏影《历代梅花诗选》附录,超艺出版有限公司 1976 年,第 185 — 190 页。
⑤李伊波:《回眸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花之争》,《生命世界》2016 年第 10 期。
⑥《各地群众满怀爱国情评选国花,推荐梅花作为国花的票数最多》,原载《光明日报》1983 年 10 月 9 日,见于邹安寿、何煦昭《花开时节又逢君》,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年,第 315、316 页。
⑦顾立林、李亚楠:《人大代表建议将牡丹确定为国花传承中国花文化》,新华网 2013 年 3 月 14 日。
⑧林雁:《中国国花评选回顾》,《现代园林》2006 年第 7 期。
⑨春江、向前:《今年两会可能最终评定牡丹为中国唯一国花》,《河南商报》2006 年 1 月 13 日。
⑩投票地址:http://www.forestry.gov.cn/elect.html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短史记」(ID:tengxun_lishi)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