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爱不释手的书什么样? | 好书推荐

今天的故事从海苔开始:

10 世纪左右,这种红毛菜科、紫菜属的红藻类生物爬在潮间带的海岸岩石上,被日本渔民发现,进入了日本人的食谱。你可能也喜欢吃撒了盐粒的海苔脆片或者海苔蛋花汤,不过日本人吃海苔,还是跟你不太一样:

——几乎只有日本人才能真正消化海苔;你的话,大概率是海苔在你肠子里一日游。

这是拜一株微生物所赐。

海苔所含有的独特的碳水化合物,不曾在陆地植物中发现过;在陆上生存的人类,自然也不可能获取消化它的能力。但海洋里有不少特别擅长分解它们的微生物,其中一种叫食半乳聚糖佐贝尔式黄杆菌(Zobellia galactanivorans),暂且叫它 " 佐氏菌 " 吧,能够分泌一种紫菜多糖酶,用于消化海苔中的营养。

这些黏在海苔表面的佐氏菌,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和海苔一起被送入了人的消化道。佐式菌没办法在人类的肠道中久留,然而肠道里的一枚拟杆菌捉住了它,将自己的一段 DNA 和它交换了一下,那一段 DNA 恰好有生产紫菜多糖酶的功能。

于是," 偷 " 了佐氏菌 DNA 的拟杆菌,让吃下海苔的人神奇地具备了消化海苔的能力,然后再将这种能力,通过肠道微生物的形式,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微生物们可以像交换电话号码一样交换 DNA 的片段,有时候是直接创造物理链接,有时候是靠某种转录病毒。这种现象,叫基因的水平转移。

正是因为我们和我们微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的肠道菌群会靠着他们交换基因的 " 超能力 ",帮我们更快地适应环境。

自然界里面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对于微生物的理解,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整个世界的方式——关于演化、发育、疾病和健康。

这也是我作为译者、拿到《我包罗万象》英文原本、并阅读下来之后的感受。而书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戳图带走 6.9 折

作者埃德 · 扬(Ed Yong)是《大西洋周刊》的主笔,也是我最喜欢的科学作者之一。我曾在亚特兰大见过他一面,站在喧闹的大厅角落,简短地聊了几句。

他告诉我,写作的契机是想让读者知道微生物世界的多彩,希望将这个陌生的世界,和大家熟悉的场景相连。

作为译者,我反复读过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微生物的书,但其迷人之处在于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场旅行,将我们带到一个从未踏足的世界。

17 世纪,荷兰的玻璃匠人列文虎克第一次从他亲手打磨的、不足 2 毫米的镜片中,窥见了这个奇妙的世界:

那随意取自代尔夫特郊区的一滴湖水里,竟然充盈着云彩般丰富的生命。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看见单细胞原生动物。

但直到一百多年后,巴斯德等人的研究,才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微生物的力量,看见这个微观世界于我们的重要性 :

乳酸菌帮助人们把牛奶变成酸奶和奶酪;肆虐的鼠疫杆菌在十四世纪让三分之一欧洲人死于非命,而亚历山大 · 弗莱明手中的青霉菌又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我包罗万象》中的 " 我 ",不是指 DNA 里拥有 23 个染色体的智人种生物,而是这种生物以及他或她所共生的微生物组。而书中的 " 万象 ",就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组,在我们生命的方方面面所呈现出的丰富面相。

书中的许多案例,既是最前沿的科研对象,也是一段段有关于科学发现的精彩故事。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可以捧着阅读的书——无论你是科学研究者,还是对科学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因为书里提到的许多发现,既有戏剧性的跌宕起伏,也足以令你大吃一惊。

比如书中介绍了地球上最 " 成功 " 的微生物,是和昆虫 " 相爱相杀 " 的沃尔巴克氏体。

它是寄生体,会操纵昆虫的性生活,杀死雄性或者改变雄性的精子,让黄蜂通过克隆来繁殖;然而,它也保护着宿主,为宿主提供营养,使它们免受一些病原体的侵扰。

再比如海底热泉里的管虫,能够通过微生物,从硫化物里摄取能量;一种能够依靠发光而躲避海底捕食者的乌贼,其发光的功能也是因为一种细菌而得来。

对于动物来说,演化的速度是比较慢的,需要通过生殖将随机突变出来的性状传给下一代,再经受环境选择的考验。

但微生物的繁殖异常迅速,且拥有彼此交换基因的 " 超能力 ",因此动物便与微生物结成了 " 同盟 ",通过摄取微生物的方式,更快地适应环境。

我们还远不能说我们了解了微生物世界。

" 见微知著 " 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而每个科学家都在使用自己手头的微生物武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比如,用沃尔巴克氏体消灭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比如用微生物的视角改善我们建筑的环境。

当然,对我们来说,目前可以做的还很少——还没有一剂来自微生物工程的灵丹妙药能够解决我们的现实困难。

但这本书一定能够改变你对身边环境的看法,提供全新的视角,让你开始关注这个能够 " 包罗万象 " 的自己。

《我包罗万象》

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全记录

  6.9 折 戳图带走   

戳原文 6.9 折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