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90- 两个国家想合并
作者:深眸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作为同属北非地区的两大阿拉伯国家,埃及和利比亚因为相同的地理位置、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相似的语言文化而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国关系在 1969 年卡扎菲上台后迅速进入蜜月状态,并一度试图进行合并,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利比亚飞机是埃及空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仅仅四年之后,两国关系却迅速恶化以至于成为敌人,卡扎菲甚至在 1973 年 7 月 18 日组织起 4 万利比亚民众向埃及首都开罗进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似美丽的利益交换
在 1969 年卡扎菲革命发生之前,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对埃及纳赛尔新政权是十分不友好的。
伊德里斯一世与尼克松总统(1957 年)
虽然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仅一世而亡
但也曾是西方列强的老朋友
(图片来自 wikipedia)

一众阿拉伯领袖都没想到伊德里斯王朝会被推翻
在图中找找卡扎菲上校?

但是卡扎菲这样做,也不仅是由于对纳赛尔本人的崇拜,最根本的目标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安全。
这毕竟是一个穷国
一个人口有限、生存空间狭小、毫无战略缓冲的国家
(图像来自 Google map,DigitalGlobe)

英法觊觎埃及,法意觊觎利比亚
虽然利比亚和埃及的国情有很大差距
但在对外境遇上却颇为相似

由于欧洲国家依赖中东的石油进口
但中东的政治状况相当不稳定
如果能控制利比亚的石油
对于法、意这样的地中海欧洲国家会非常有利

埃及也有与利比亚联合的战略意图,纳赛尔认为与卡扎菲保持友好关系,十分有助于恢复因 1967 年中东战争战败后所丧失的部分地区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垂涎利比亚发达的空军,两国联合后必然增加埃及空军的战斗力,这就能够对阿拉伯世界的死敌以色列形成战略威慑。
真的不是为了买几辆特色自爆卡车?

为了进一步扩展埃及影响,纳赛尔努力将石油资源丰富的苏丹也纳入联盟体系范围内。1969 年 12 月 25 日,卡扎菲同纳赛尔、苏丹尼迈里共同签署了《的黎波里宪章》,规定将建立部长级委员会,负责协调三国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合作。
中东从综合实力来看最重要的四个国家
埃及、沙特、伊朗、土耳其都各有周边发展方向
由于以色列的强势存在
埃及需要在后方寻找盟友巩固自己的阿拉伯盟主地位

强行递交的血书
1970 年 9 月纳赛尔的去世并没有损害利比亚和埃及的联合基础,其继任者萨达特认为与利比亚的继续联合可以取得卡扎菲对其的支持,并可以向埃及人民表达纳赛尔外交政策的连贯性。
萨达特一方面要继承纳赛尔积累的政治成果
一方面是要命的以色列问题,要么战胜要么和解
(图片来自 wikipedia@Leffler, Warren K)

其实信奉泛阿拉伯主义的卡扎菲从一上台就宣称 " 全面统一是每一个阿拉伯人的目标 ",并认为 " 利比亚共和国也能像俾斯麦统一德国一样统一整个阿拉伯民族 "。个人经历和人格魅力无可挑剔的纳赛尔在世时,还能压得住卡扎菲。等到纳赛尔一死,埃及新领导人萨达特在他眼里就是后辈了。
可能卡扎菲及希望国旗国家能和自己的思想一样纯粹
以及他显然很喜欢绿色,所以有了下面的国旗

可能卡扎菲也是毛主席的铁杆粉细
(这本书其实是有中文版的,我只看过电子版)

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 GDP
曾经高于欧盟甚至高于美国(主要靠石油)
这可能也是卡扎菲巨大自信的重要来源

由于埃及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乃是以色列
如果能争取和沙特、叙利亚的联盟
利比亚对埃及的重要性自然大幅下降

实际上,卡扎菲心里明白,埃及的谨慎行为是因为害怕落后的利比亚拖累埃及的发展,若再迟疑下去,合并之事将随着人民热情的减弱而最终不了了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卡扎菲开始了 " 疯狂的进军行动 ":1973 年 7 月 18 日,就在与萨达特争执不下回国之后,卡扎菲立刻发动宣传机器,组织了 4 万利比亚民众向埃及首都开罗进发,意图用和平方式推动民意迫使萨达特同意立即合并。
坐拥壮丽尼罗河的开罗
不知利比亚人会不会来了就不想走?
四万人真要是来了不知会发生什么 ...
(图片来自 wikipedia@showEduard Spelterini)

埃及 " 叛变 " 后走向对抗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埃及开始转变对外交往思路,与以色列进行接触。
这场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虽然在最初占据优势
并夺回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但最终还是被以色列翻盘
(图为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

其实是一位给埃及带来了和平的政治家
却未能得善终
(图片来自 wikipedia@Einsamer Sch ü tze)

然而以色列问题也只是卡扎菲的筹码
毕竟利比亚和以色列并不接壤
以色列强大的军力直逼埃及的安全生命线苏伊士运河
而卡扎菲只需要打嘴炮就可以了

这立即引起萨达特的强硬回击,埃及宣布与利比亚接壤的边境地区实行军事戒严,这实际上等于 " 单方面宣战 "。而利比亚则发动其他阿拉伯国家对埃及进行道德谴责,并在边境地区部署重兵,两国关系全面恶化。
萨达特与以色列国防部长
在卡扎菲看来这简直是背叛
(图片来自 wikipedia@Jimmy Carter Library)

苏联支持卡扎菲,其目的除了在利比亚进行渗透和反对美国、以色列之外,还想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以便利其政治控制。作为福利,苏联大规模向利比亚提供军事武器,甚至当时埃利边境的防御墙都是苏联花费 30 亿美元建起来的。
埃及在美国的撮合下与以色列和解,是个大事件
而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并与美国决裂,也是大事件
中东的局面变动剧烈
埃及、伊拉克、沙特都成为美国必须争取的盟友

在美国人的撮合下
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
中东的阵营局面发生巨大变化

卡扎菲指责埃及与美国狼狈为奸,靠出卖阿拉伯民族的利益换取经济收益。埃及则宣称苏联对利比亚的武器支持就是在鼓励战争,为此埃及方面还花费大量金钱支持利比亚的反对派。
最终,在边界摩擦事件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埃叙两国在 1977 年 7 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利比亚遭受重大损失。1981 年 7 月,卡扎菲政府甚至披露了一份埃及同以色列联合进攻利比亚的计划。但 1981 年 10 月萨达特在开罗被暗杀之后,主张与阿拉伯国家缓和关系的新总统穆巴拉克上台了,卡扎菲的复仇之路才宣告终结,利比亚和埃及的关系才有所回暖。
既然萨达特成功实现了与以色列的和解
穆巴拉克的任务就在于重建新的阿拉伯世界团结了
(图片来自 wikipedia@INA)

这样的结果无助于加强阿拉伯世界的团结,还因为急功近利的 " 向开罗进军 " 事件等成为了西方世界的笑柄。
但放在缺乏安全感的阿拉伯世界,这样的事件并不稀奇。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 wikipedia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