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人弹箜篌,让刺绣木兰绽放……艺术遇见科技,让看似不可能有生命的形象活灵活现,好像有了灵性。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未来的世界会是 " 万物有灵 " 的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米海鹏为大家分享用科技传承中国文化的故事。
米海鹏演讲视频:
以下为米海鹏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米海鹏。我是 " 墨甲乐队 " 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最早出现机器人表演歌舞的记载大概是什么时候?
A.100 年前
B.500 年前
C.1000 年前
D.2000 年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表演结束时,这个人偶向周穆王旁边的妃嫔抛了一个媚眼,这个大不敬的举动惹怒了周穆王,穆王马上下令要杀掉偃师。
偃师吓坏了,赶紧跟穆王说,您看他真的是一个机器人——然后,他拿走了人偶的心脏,人偶就不会说话了;拿走了肝脏,看不见了;又拿走了肾脏,不能走路了;把这些再拼回去,人偶又恢复了原样,活灵活现了起来。
穆王看后说了一句话: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2000 多年后,我们会觉得这个故事不是真的。但我想说,故事所揭示的梦想却是真实的——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人认为 " 人偶可以表演 "。
现在,我相信仍然有很多人有着让机器人表演的梦想——和我一样。
2012 年,我在日本留学,参与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摇滚乐队 Z-Machines 的研发工作,还挺酷的。我们在横滨的一个仓库里面连续调试了很多次,到最后我心里就只剩一个感觉——太吵了。
我是一个挺喜欢安静的人,尤其喜欢那种意境悠远、充满禅意的中国传统音乐。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在想:有没有可能打造一支具备中国特色、能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的乐队呢?
回国工作几年之后,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从 " 音乐 " 入手:什么样的乐器适合机器人演奏?通过走访调研很多音乐演奏者,我们最终确定了三件乐器:竹笛、排鼓、箜篌。

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在国内很多致力于恢复这件乐器的音乐家的努力下,它才再一次出现在舞台上——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和欣慰的事情。可是直到今天,全国能够演奏箜篌的专业人士也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团队从最开始觉得 "让机器人演奏乐器这件事很酷",慢慢变成觉得 "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是一种使命"。当我们确定了这几件乐器并了解了它们特点之后,脑海中也大概浮现出了机器人乐手应该具有的形象。


在这张照片中,玉衡和瑶光同框了。我们也做了很多创新的设计,比如他们身上的服装就出自清华美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之手。

事实上," 玉衡 "、" 瑶光 "、" 开阳 " 这三位乐手的名字来源于中国的北斗七星,是北斗七星位于勺柄上的三颗星星的名字。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在介绍这三个机器人的时候特别有感情——确实是。不光是我,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经过这么长时间和机器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都变得对他们特别有感情,甚至晚上睡觉都会梦到他们。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词叫做 "C 位出道 "。当机器人乐手马上要上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既是他们的家长,同时又是他们的粉丝,特别希望他们也能够 "C 位出道 "。


当然,让这样一个美妙的梦想变成真实,除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努力,也少不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支持。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机器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团队,他们保障了这个庞大项目的顺利进行——从最开始的想法、设计、图纸,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还要解决很多现场问题。


这是演出中的一段现场的视频。可以看到,除了机器人合作表演,还有一位演员和他们进行互动。

大家可以看到,机器人演奏的水平是很高的。其实我们这场演出,想传达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演奏能力,更多的还是对于人与机器人,还有艺术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
在演出结束之后,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你们最开始怎么想到让机器人演奏中国音乐的呢?
其实,最早我们完全是出于一种觉得 " 做这件事好酷 " 的想法。可是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与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合作、对中国文化的不断探索,我们的想法也有了很多的变化。我现在更想用这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中国有很多很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有音乐,还有传统的手工艺。我们也尝试将科学和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一些创新的、有趣的新作品。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屏幕里的花瓣会慢慢地绽放。" 花开 " 在中国文化里面是很吉祥的一种寓意,我们常常说 " 花开富贵 ",所以很多传统的工艺都会去表现花。但一旦制作完成,它就会静止在那,需要你去想象花开的那一个刹那。
那么,有没有可能将 " 盛开的感觉 " 制作出来?
我们进行了尝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最终的作品里面,我们还利用多媒体影像的方式加入了一只小蝴蝶,呈现了一种蝶恋花的意境。大家可以看到,将新材料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我们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工艺的表达方式,让花瓣可以在你眼前绽放盛开——就像有了灵性一样。
其实可以拥有灵性的,远不止这些手工艺品。我们还在尝试,让更多材料也具有灵性。

其实它的创意来自 " 水 " —— " 水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常说 " 上善若水 ",或者说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几年前,清华大学刘静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材料:一种液态金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电场控制改变自身的形状,就像是软体生物动起来了。
我们和刘教授的团队合作,通过交互设计,给原本没有生命的金属赋予了性格,让人觉得有生命感。
比如左边这个,这些液态金属软体生物看起来很害羞,人靠近的时候它会藏起来;而右边这个,它很好奇,当有人接近的时候,它反而愿意出来去一探究竟。
大家可以看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让原先我们觉得 " 不可能有生命 " 的形象变得活灵活现,就像有了灵性。

谢谢大家。

作者:米海鹏
编辑:麦芽杨、凝音
我是科学家
" 我是科学家,我来做科普。" 看硬核科普戳这里↓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
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
喜欢别忘了点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