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一枚细菌看人类,是什么体验?

之前我们通过各种显微镜,将身处的世界放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周遭那些原本很平常的东西,都换上了一幅非常精彩的模样。

这次我们不妨更 " 激进 " 一些——直接站在微生物的视角观察世界,会看到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图书《我包罗万象》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超有趣的前言读本,戳图带走

提到微生物,你会想到啥?危险的病毒、肮脏的细菌?实际上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远远不能简单地用朋友或者敌人来概括。

人体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数目,和人体本身的细胞数一样多,我们与之一起构筑起了一个纷繁变幻的 " 人体微生态 " 的图景。

图书《我包罗万象》将带你踏入这个前所未见的世界,

书中的许多案例,既是最前沿的科研对象,也是一段段有关于科学发现的精彩故事,其中许多发现,能够让你大吃一惊。

线粒体是从细菌 " 变来 " 的?

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是一场近乎 " 巧合 " 的事件:能够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线粒体,实际上是一枚古菌将一枚细菌 " 吞下 " 的结果

古菌提供了真核细胞的基本架构,而细菌最终变成了线粒体。这种被 " 驯服 " 的细菌为细胞提供了更多能量,让真核细胞长得更大、聚集更多的基因,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线粒体一旦裂开,或者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它能产生的伤害也是极其巨大的——你的免疫系统依然会将它识别为入侵者,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它们还能操纵昆虫性生活?

地球上最成功的微生物,要数和昆虫 " 相爱相杀 " 的沃尔巴克氏体,它们定殖了超过 40% 的昆虫,散布到了全世界每个角落。

这也是本书作者埃德 · 扬 " 最喜欢的微生物 " ——完美地表现了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寄生体,会操纵昆虫的性生活,杀死雄性或者改变雄性的精子,让黄蜂通过克隆来繁殖(只有卵才能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然而,它也保护着宿主,为宿主提供营养,使它们免受一些病原体的侵扰。

最神奇的是一种蛾子,它的幼虫住在苹果树的叶片里,而某种寄生的沃尔巴克氏体能够释放激素,阻止叶片枯萎,为蛾子的幼虫和它们自身都获取生存空间。

肠道里的菌群真复杂

2005 年,研究人员从志愿者的肠道中的不同部位收集了一些样本,鉴别出了近 400 种细菌和 1 种古菌,其中有 80% 都是从未发现、从未命名的未知物种。它们究竟有什么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现在还未曾知晓。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可以捧来阅读的书——不管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业内人士,还是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虽说有大量的前沿研究内容,但《大西洋周刊》主笔、科学记者出身的埃德 · 扬(Ed Yong)的讲述,却十分自然亲切。

这本书带来的,更多是启发,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换一个视野看世界,那些熟悉的东西变得更有趣了。

《我包罗万象》

  6.9 折 戳图带走  

戳原文

开启你从未体验过的船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