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高林|青年维也纳(ID: YoungVienna)


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国家的诞生并不以俾斯麦为前提。但德意志国家以德意志帝国这样一个畸形的方式诞生确实以俾斯麦为前提。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是否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德意志的统一究竟是不是一个必然。只有从这个前提出发才能正确的理解俾斯麦在历史上的贡献。
如果你认为德意志的统一是一个偶然,那俾斯麦的贡献就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从 1862 年担任普鲁士首相到 1871 年帝国宪法实行之间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缔造了一个所谓的 " 德意志帝国 ",一个所谓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可假如你认为德意志的统一是一个必然,是一个持续上百年的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德意志人,德意志各邦的君主、政治家、贵族、知识分子和普通人都在追求这个理想,那么俾斯麦的贡献不但不是不可替代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害的了。
德意志的涣散究竟是不是一个灾难,或者说是不是德意志国家发展落后的体现?我认为不是,不但不是,相反,德意志在 19 世纪初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涣散正是德意志地区保持着传统的日耳曼习惯法和封建自由的体现。很多今天的 " 自由主义者 "" 国产保守主义者 " 提到封建自由、提到限制王权就只知道《大宪章》只知道英格兰的那一票 " 男爵 "。但事实上中世纪欧洲的封建自由的典范是德意志。德意志帝国把君主选举和等级合作维持了将近 900 年。

德意志的这种封建自由和等级合作制度只到 18 世纪末才开始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这种时代的潮流就是法国人搞出来的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但事实上法国是一个民族国家么?奥尔良王朝时期有一个人发了疯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法国政府想要审判他却发现这个人完全不懂法语,还需要雇一个翻译来参与审判。到 1870 年代法国已经用断头台强制推行标准法语快一个世纪了,但全国会讲法语的人依然不到 50%。普罗旺斯人即使到 20 世纪也依然不愿意讲法语。如果用 "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个民族 " 这条民族主义的铁律衡量,法国有很多民族。阿尔萨斯人既然讲德语就应该是德意志民族,但阿尔萨斯人认为自己是法国人。他们是德意志人但却选择成为法国公民,法国也愿意接纳,甚至要武力收复他们。那么法国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至少不是所谓的法兰西民族国家。

当西欧开始形成近代的绝对君主国的时候,德意志人在维持一个不会侵犯自己的自由权利、但在对外问题上显得虚弱的等级合作制国家,和追求一个强大、却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利的绝对主义国家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摇摆不定在 19 世纪也依然存在,一个统一的、可以在经济和安全上为自己提供便利的德意志祖国,但却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在信仰、政治和文化上已经享有的权利。这种二选一问题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所以具体到德意志我们不能预设哪个选项就是好,另一个选项就是不好。我们必须细化德意志统一好在哪里,不统一的害处又在哪里。
德意志统一的好处首先是国际安全,德意志的不统一给德意志人留下的最黑暗记忆就是三十年战争。从三十年战争开始瑞典军队、丹麦军队、法国军队、俄国军队连番出现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如果德意志能够成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那么人民就可以免遭外国侵略者的蹂躏。

但反过来说,德意志军事最强大的邦国是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如果为了争取国际上的安全,就使整个德意志的人民都必须接受那些挥舞藤条的普鲁士军士长的摧残,恐怕大家的感受也并不好。至少有一个普鲁士人就非常不喜欢普鲁士军队这套粗暴体罚的训练方式。那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普鲁士士兵,被活活训练成了残废,他临死的时候当着自己儿子的面说 " 以后家里的任何人宁可饿死也不能去当兵。" 他儿子就是社民党的奥古斯特 - 倍倍尔。
德意志统一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把德意志小邦分立带来的关卡林立、币制混乱的局面消除。整个德意志都使用相同的货币,商品卖到德意志各地都不需要缴纳关税,卖外来商品也不需要为沿途的每一个国家都缴纳一次关税。

但反过来说统一的关税并不一定符合你的预期。比如说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关税无疑是统一了,但是德意志工人想买廉价的俄国粮食也没门了,因为德意志帝国对俄国粮价征收了保护性关税。原本资本家是站在工人一头的,反对帝国的保护关税。可是他们没反对几年,1873 年的经济危机就来了。他们的商品失去了竞争力,面对英国的工业品,他们也和帝国政府搞到一起了。于是再也没有人关心什么俄国廉价粮食问题了。
而且想要争取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经济体和统一的德意志关税区真的需要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为目的么?历史告诉我们并不需要啊。德意志关税同盟已经缔造了一个德意志统一经济体。但从关税同盟到德意志帝国之间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啊!在这几十年间,人们可以生活在各自的邦国之内,按照自己传统的制度,或者自己在小邦之内争取到的制度生活,同时又享受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和关税区的好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意志的统一其实并没有特别实在的原动力,对所有的德意志人来说政治上维持分立,但为了共同安全而与普鲁士、奥地利两个强国结成一个紧密的同盟,同时在经济上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德意志统一经济体才是最划算的。

但德意志的统一事业依然持续推动,从 1815 年到 1848 年之间德意志人不断的要求统一和自由。1848 年革命是整个德意志的市民阶级对君主彻底不耐烦的体现。1848 年保罗教堂制宪和民主的大德意志理想,就体现了德意志统一的这种必然性。
而这场革命的最大后果就是让每一个君主意识到德意志统一事业和德意志的民主化改革已经拖延了三十多年,不可能继续拖延下去了。1849 年德意志国民大会被驱散,但是当年普鲁士的腓特烈 - 威廉四世就组织了埃尔福特联盟。这是作为邦君对德意志统一问题的回应。

事实上从 1848 年的保罗教堂制宪,到 1849 年埃尔福特同盟,体现出来的是在近代德意志最有话语权的两个阶层对德意志统一事业的不同态度。市民阶级要求一个民主的、君主立宪制的大德意志。而君主或者说邦君阶层则要一个由君主主导的,有限民主的小德意志。1863 年弗朗茨 · 约瑟夫皇帝号召的德意志君主大会,则体现了第三种主张,那就是君主主导的有限民主的大德意志。但无论是这三种主张里的哪一个,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已经势在必行。
而俾斯麦登上历史舞台就在这样一个德意志国家即将瓜熟蒂落的时刻。在一个君主、布尔乔亚、人民都认为德意志国家已经势在必行的时候,俾斯麦作为一个不得人心的,受到议会仇恨的,公开搞流氓财政的普鲁士总理登上历史舞台。

在内政上他被三级选举制的自由主义多数的议会视为流氓和恶棍。在宫廷里他受到王后和王太子的仇恨。国王对他的铁血讲话深为愤怒。他在内政上处在寸步难行的局面,他唯一能做的只是用对外冒险来转移人们的视线。用对外政策的成功来换取议会的原谅。而这个铁定能换取议会原谅的成功无疑就是德意志问题。1864 年他发动丹麦战争,用 1848 年普鲁士独自干预荷尔斯泰因 - 石勒苏益格问题的传统来拉拢议会里的自由主义者。
拉萨尔告诫俾斯麦,他之所以在普鲁士寸步难行正是因为三级选举制让资产阶级掌握了巨大的话语权。如果他想打破国内的局面唯一的选择就是实行普选权,给工人阶级选举权。但俾斯麦没有能力在普鲁士改变三级选举制。于是当 1866 年他想要发动不得人心的普奥战争的时候,他提出来的借口是改造德意志邦联。而且是在普选的基础上改造德意志邦联。这就让俾斯麦显得像是 1848 年的革命者。这也是为什么他身上有一个 " 白色革命者 " 的头衔。
俾斯麦用普奥战争重创了 1815 年以来被视为德意志反动统治的捍卫者的奥地利,吞并了三个符合正统精神的世袭君主国和一个自由市。然后他在普选的基础上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

然后他又发动普法战争,把南德意志四邦接纳入北德意志联邦,从而把德意志各邦都接纳入一个新的德意志国家。但这个德意志国家从组织到制度,都是德意志邦联的延续,甚至普鲁士在联邦会议里的十七票的计票方法都是德意志邦联的老制度。
对俾斯麦来说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是彼此平行的两个国家,而不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德意志帝国是普选制的,普鲁士王国是三级选举制的。一直到 1918 年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宰相想过要按照帝国宪法去调整普鲁士宪法。同样的德意志帝国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可普鲁士和巴伐利亚两个最大的邦分别是歧视天主教和歧视新教的。巴伐利亚王国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所有巴伐利亚人在未经国王陛下恩准就跟外国人结婚的一概无效,这样的婚姻产生的子女在巴伐利亚也没有继承权。这里的外国既包括法国、俄国,也包括普鲁士、符腾堡。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俾斯麦的贡献究竟如何。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国家的诞生并不以俾斯麦为前提。但德意志国家以德意志帝国这样一个畸形的方式诞生确实以俾斯麦为前提。无论是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民主的德意志国家,还是统一意大利战争式的强行吞并的方式建立一个德意志王国,德意志国家最终诞生的方式都会健康得多。但正因为俾斯麦在 1862 年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德意志,就没能出现一个像撒丁王国那样吞并德意志各邦的强大统一国家的缔造者。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青年维也纳」(ID:YoungVienna)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