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甜味剂,如何正确解读?

糖对健康的影响,人们最早认识的大概是对糖尿病人的危害以及对于肥胖的影响。糖精的出现使得糖尿病人也可以享受甜味,所以大受欢迎。再加上对减肥的关注,美国人民为了 " 吃糖精的权利 ",甚至和 FDA" 杠 " 了几十年。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甜味剂的安全性就一直质疑不断

最近,一篇《ADA 公布黑名单:这些饮料绝对不能喝 后悔没早点知道 ...》的文章在媒体上广泛流传,更让人们困惑:甜味剂,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这篇文章说的是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上的一个报告,指出人工甜味剂和糖一样会增加糖尿病风险。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某些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

一般说来,除了阿斯巴甜,其他的人工甜味剂在人体内都是 " 惰性 " 的——即不会被消化吸收,也不参与体内代谢。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们除了提供甜味,对人体不会产生其他影响。而后来发现的科学证据,显示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了——不消化、不吸收、不参与代谢,也还是可能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从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这,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 4 个机构的共识

最近,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和食品与营养科学传播联盟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食品甜味剂相关知识解读》。

图片来源:chinafic.org

在这份共识中,主要指出了以下三点:

  甜味剂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众多日常食品中,有的品种使用历史已长达 100 多年。

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机构对所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的科学评估结论均是: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过量摄入糖会引发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倡导 " 减糖 ";甜味剂为有减糖需求的群体提供了 " 减糖不减甜 " 的多样化选择;超重和肥胖与遗传、饮食、身体活动和心理因素等综合因素有关,如有控制体重需求,应当通过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和适量锻炼,才能有效达到预期目的。

ADA 那个报告的核心

ADA 那个报告说的是 " 人工甜味剂也能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的幅度跟糖差不多 "。一方面, 糖并不是导致 2 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而只是 " 风险因素之一 ",这项报告说明的是:在增加糖尿病风险方面,甜味剂没有比糖体现出优势。但它毕竟也没有比糖 " 更坏 ",如果糖并不是 " 绝对不能吃 ",那么说甜味剂 " 绝对不能吃 " 显然是耸人听闻的

需要指出的是," 增加 2 性糖尿病风险 " 跟 " 吃了之后会升高血糖 " 是两码事

" 增加 2 性糖尿病风险 ",是指没有糖尿病的人群中,经过若干年之后出现 2 型糖尿病的几率增加。不管是不吃糖、吃糖还是吃甜味剂,若干年后大部分人也都还是不会得糖尿病。一个完全不吃糖的人,也有可能出现糖尿病;而一个经常吃糖或者甜味剂的人,也只是 " 出现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不吃糖的人高一些 "。

" 吃了之后会升高血糖 "是指,一个人吃了之后血糖浓度就会升高,不存在几率问题。对于已经得了 2 型糖尿病的人,血糖升高可能是致命的,需要 " 绝对避免 ",所以不能吃糖。但 2 型糖尿病人吃了甜味剂之后,血糖浓度并不会升高,所以如果他们想要享受甜味,那么就可以通过甜味剂来 " 解馋 "。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 ADA 那项报告,建议是 " 远离一切甜味饮料 "。从 " 最大限度地追求健康 " 的角度来说,这个建议当然是正确的。但是," 美味 " 也是饮食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甜味促进释放多巴胺,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享受。在 " 享受美味 " 和 " 稍微增加一点得糖尿病的几率 " 之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应该通过 " 绝对不能吃 " 的这种表达去吓唬公众。

所以,甜味剂的问题实际上是:如果要追去 " 极致的健康 ",那么应该拒绝甜味;如果需要甜味,那么甜味剂和糖,哪一个对身体更为友好?

" 甜味剂 " 只是一个类别,

具体的甜味剂各不相同

《关于食品甜味剂相关知识解读》的附录中还对常见的甜味剂进行了简单介绍。简而言之,不同的甜味剂从化学结构到、甜味特征到跟人体的相互作用方式,都各不相同。下面分成三类来介绍:

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指化学合成的甜味剂,常见的几种是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和纽甜。除了甜蜜素的甜度只有 30,其他的几种甜度都在 100 以上,纽甜更是高达 8000。从发现到批准,它们都经过漫长而广泛的安全性评估,排除了常规的各种 " 有害可能 " 才获得批准。目前对于甜味剂的质疑也主要是针对人工甜味剂,比如 ADA 这项报告以及 " 甜味剂影响肠道菌 " 的研究。

木糖醇结晶样本 |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考虑到它们对糖尿病风险和肠道菌的影响,合理的结论应该是:这些人工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好,在某些方面也并不比糖优越,但即便是在那些 " 不比糖优越 " 的方面,它们也不比糖更糟糕。此外,在 " 不含有热量 "" 不导致龋齿 "" 吃了之后不升高血糖 " 等方面,它们依然还是有优势的。

天然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糖苷类物质,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是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

甜菊糖苷来源于甜叶菊,甜叶菊在南美有几百年的食用历史,提取出来的糖苷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 倍。

罗汉果泡水喝在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被作为 " 药食同源 " 物质。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发改进了罗汉果甜苷的提纯工艺,提取出来的甜苷纯度越来越高,所以甜度高而异味低,在国内外食品行业广受欢迎。

图片来源:wikipedia

糖醇类甜味剂

糖醇是糖的衍生物,不同的糖衍生出不同的糖醇,常见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等等。它们的甜度一般比蔗糖要低,所以在相同的用量下,并不像蔗糖那么甜。不同它们的消化吸收率比蔗糖低,热量值也低,所以在相同的甜度下,摄入的热量比蔗糖还是要少。除了热量优势,他们不导致龋齿,也不明显升高血糖,在食品中还能提供糖的保水和粘结作用。

木糖醇 |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还有一些低聚糖也具有一定的甜味,比如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半乳糖。他们的甜度只有蔗糖的一半甚至更低,作为 " 甜味剂 " 效率较低,但它们能够特异性地被肠道内的 " 好细菌 " 利用,具有 " 益生元 " 活性。

糖醇和这些具有甜味的低聚糖,因为对健康的好处,也被称为 " 功能糖 "。

食品中的甜味剂,种类多不是坏事

有许多媒体喜欢数食品添加剂的总数,经常 " 震惊 "" 某某以食品中含有 X 种添加剂(甜味剂)"。

虽然各种甜味剂的生产者都宣称自己的产品 " 甜味纯生,接近蔗糖 ",其实任何一种甜味剂在提供明显甜味的时候,都会出现明显的 " 异味 "。通过不同甜味剂的合理搭配,可以互相加强甜度、降低异味,从而获得 " 更纯正的甜味 "。所以,使用多种甜味剂以获得更 " 好 " 的甜味,是食品研发的技术能力,而不是 " 商家通过使用甜味剂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尤其是使用功能性糖和天然甜味剂类搭配出好的 " 复合甜味剂 ",成本要比使用蔗糖贵得多。

排版:Ruiying

题图来源:pixabay

文章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本人公众号 " 松鼠云无心 ",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家以推动科学传播行业发展为己任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 2008 年 4 月。我们希望像松鼠一样,帮助公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分享科学的美妙

喜欢记得点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