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鸮形目鸟类神出鬼没,长相奇异,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在中国出土过大量的鸮形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1976 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发现的盛酒器 "妇好鸮尊"。该尊以鸮为原型,栩栩如生的大面盘,四周还附有华丽的鸮形纹饰,非常精美,与今天的主角长耳鸮(Aiso otus)有几分神似。


长耳鸮体长约为 33~40 厘米,是一种体型中等的鸮类。它有个又大又圆的脑袋,在棕黄色圆圆的面盘上,有一对极大的眼睛,虹膜橙红色或者黄色,水灵又忽闪,整只长耳鸮就好像一只圆滚滚的毛绒玩具,显得颇为呆萌。

乍看起来,长耳鸮头顶上有一对长长的耳朵,所以有些地方把它称为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

其实这对 " 耳朵 " 是两簇耳羽,竖直后如同耳朵。耳羽不是听觉器官,但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向同类发起警报或者恐吓潜在的威胁者。它真实的耳朵位于耳羽基部。

在遇到敌人或者同类竞争的时候,长耳鸮会把头部和颈部的羽毛竖立,张开双翅,让整个体型 " 膨胀 ",让对方误以为它很大很强,吓退敌人。

长耳鸮的分布范围很广,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国内繁殖于我国北部大部分省份,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的东南沿海各省,分布种群在当地为留鸟。

长耳鸮栖息于森林中,偶尔出现于林缘以及农田地带,白天则多藏匿于树林中,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虽然看起来呆萌,但它绝对是夜间的顶级猎手。
发达的夜间视觉
长耳鸮眼球占头部的比例很大,眼睛大,瞳孔也大,可以增加进光量。长耳鸮的眼球不是球状而是管状,焦距较短,短焦距和大瞳孔可以提高其夜间成像的清晰度。长耳鸮视网膜上视杆细胞的密度很大,极大增强了它在黑暗环境中的捕光能力。视杆细胞是一类感知弱光的细胞,大多数鸟类视网膜内视杆细胞密度很低,基本是 " 夜盲 "。但鸮形目鸟类对弱光的敏感度,通常比人类要高 10~100 倍。

灵活的脖子
长耳鸮柱状的眼球有坚硬的巩膜环支撑,只能朝前看,为了弥补其视野范围的不足,长耳鸮旋转脖子的角度,可以达到270 °,能轻松观察到四周的风吹草动。长耳鸮的颈椎一共有 14 块,人类只有 7 块,而且长耳鸮颈椎之间关节面呈马鞍形,使其颈椎更加灵活。加上长耳鸮颈椎骨中央空隙较大,能减少血管挤压,头部颌骨底部的血管在转头时还可以变粗,以积蓄血液,保证头部血管正常供血。

听觉定位
长耳鸮可以听到厚厚积雪下鼠类穿梭的声音,然后利用强健的爪或喙捕捉猎物。研究发现,很多鸮形目鸟类听觉系统发生了特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两耳不对称,两只耳朵的耳孔位置、形状、外耳道的宽度等都不同。这种不对称的耳朵结构可以让声音在到达两耳时,产生时间差和强度差,通过细微的差异,就可以对声源进行定位。长耳鸮放射状的面盘,也可以起到聚拢声波和放大声音的效果,有助于它更准确地找到目标。

飞行消音装置
很早以前,学者就注意道鸮形目鸟类飞羽前面的边缘,长着一排锯齿状结构,在后面的边缘则有绒毛状结构。这些结构是猫头鹰的 "消音器",可以稳定飞羽表面的空气流动,减少飞行中的噪音。有了这样的羽毛,长耳鸮就可以在夜幕下悄无声息地袭击猎物。


在白天,长耳鸮除了闭目养神,偶尔还会瞪大眼睛,左右摇摆身体,张开喙,似乎十分痛苦。不过,你用不着替它担心。过一会儿,长耳鸮就会吐出一团黑色湿乎乎,鸡蛋大小的物体。这就是长耳鸮的食丸(pellet)。
长耳鸮通常会把整个猎物吞下去。在进食 8~14 小时后,一些难消化的动物毛发和骨骼,会在消化道内形成一个团,然后吐出。如果将食丸剖开,你会发现里面的骨头异常洁白,筋腱骨膜被消化得一干二净。许多鸟类都会吐出食丸,来排出食物中无法消化的成分。

科研人员常常收集长耳鸮的食丸,再进行解剖,利用其中残留的动物毛发和骨骼分析它的食性。对食丸的研究发现,长耳鸮的主要食物为鼠类、蝙蝠和鸟类,偶尔也有植物性食物,如麦粒、草籽等。

长耳鸮堂堂一猛禽,却喜欢抢别人家的房住,喜鹊(Pica pica)常常不幸沦为它的受害者。长耳鸮强占喜鹊的巢之后,会直接去掉巢的顶部,作为自己的育儿场所。长耳鸮还会占用其他鸦科鸟类的巢,偶尔还会强占猛禽(如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的巢。但是," 鸮占鹰巢 " 也会惹来杀身之祸,曾经有人发现,长耳鸮攻占苍鹰巢不成,反而被苍鹰所捕食。除了抢别人的房子之外,长耳鸮有时也在树洞中营巢。

营巢之后,长耳鸮会将卵直接产在巢内,通常一次产 4~6 枚卵。雌鸟全天孵卵,从不离巢,十分尽责。雄鸟也很有责任心,它在夜间捕食,将食物带回巢喂雌鸟,白天栖息在巢边的树枝上守卫,很少远离巢穴。长耳鸮的孵化期是 27~28 天,由于它是晚成鸟,孵化之后还要双亲共同抚育 23~24 天,才能出窝飞行。

我国长耳鸮数量较少,目前已列入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北京的长耳鸮越冬地点,有故宫、天坛、孔庙等,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有密布的柏树林和古建筑群,相对比较安静,可以满足长耳鸮夜晚捕猎、白天栖息的双重需要。
长耳鸮白天视力不佳,静息时又易被噪声干扰,因此越冬长耳鸮的分布密度,与周围环境的噪音水平成反比。在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长耳鸮难觅安静的栖息地。近些年,一些不文明的鸟类摄影者,肆意干涉鸟类的正常生活,也对长耳鸮产生了不少干扰。
城市中的长耳鸮面临的风险,还包括食物短缺和误撞玻璃。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反光,会让鸟类误以为是天空,撞上玻璃丧命。

现在生活在北京城的长耳鸮越来越少。2016 年前每年冬季,观鸟者在天坛都能观察到长耳鸮;近些年它们却不知所踪。希望它们找到了一处更为宁静的地方,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reference:
1. 高玮 , 相桂权 , 杨志杰 , 张克勤 , 程宏 , 冯贺林 .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 动物学报 ,1992 ( 2 ) :223-224.
2. 郝玉旸 . 鸮形目鸟类视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 2016.
3. 景佳晨 . 商周青铜鸮形纹饰研究 . 天津师范大学 , 2016. 薛莉 . 鸮形目鸟类听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 2016.
4. 袁梨 , 鲍伟东 , 王安梦 , 张逦嘉 . 北京市越冬长耳鸮食物中的蝙蝠成分 . 林业科学 , 2010, 46 ( 05 ) : 109-112.
5. 张逦嘉 , 王安梦 , 鲍伟东 , 李晓京 . 不同栖居地和越冬时期长耳鸮的食物组成 . 生态学杂志 , 2009, 28 ( 8 ) : 1664-1667.
6. 赵正阶 . 中国鸟类志 ( 上卷 ) : 非雀形目 . 长春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7. 朱磊 , 孙悦华 , 胡锦矗 . 中国鸮形目鸟类分类现状 . 四川动物 ,2012,31 ( 01 ) :170-175.
8.Hocking B, Mitchell BL. Owl vision. Ibis,1961 ( 103a ) :284 – 288.
9.Lisney T, Iwaniuk A, Bandet M, Wylie D. Eye Shape and Retinal Topography in Owls ( Aves: Strigiformes ) . Brai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2012, 79 ( 4 ) :218-236.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 5 年第 190 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 @凉凉、@小叶叔叔。
猫猫猫猫猫头鹰
纵纹腹小鸮:气得没脖子
仓鸮:半拉苹果成精
领鸺鹠:背后长眼睛了!
雪鸮:有魔法的表情包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 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