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笛子 凌南絮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原文标题:这可能是近 5 年唯一不炒作的综艺:人一生到底要被父母骗多少次?
01
人这一生,到底要被父母 " 骗 " 多少次?
最近,我对国产综艺的好感度,都被一匹悄悄蹿红的黑马攻陷了。
《忘不了餐厅》。
豆瓣评分高达 9.4,甚至比《奇遇人生》、《向往的生活》...... 口碑还要好。
有人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黄渤缺席新一季的《极限挑战》。
即使在这部综艺里,他已经沦为配角。因为,真正的主角,是 5 位年过半百的花甲老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阿尔茨海默患者(俗称 " 老年痴呆 ")。
印象最深的,是患病 10 年的蒲公英奶奶。
在最新一期收官节目里,餐厅办了一个联欢会,请来倪萍当主持,老人们表演。
倪萍告诉大家,蒲公英奶奶总说:"我没事,我们这种病,没有痛苦"。
实际上,她 " 撒谎了 "。
当她被医生告知:" 你只能活 5 年 " 的那一刻,她很彷徨,把自己困在家里。
她害怕被人笑,害怕自己变成一个 " 没用的人 ",害怕不能再去老年大学教书 ......
更害怕的是,给女儿添麻烦。
如果有一天,我忘记了回家的路,女儿要上班,该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我忘记了家人的样子,女儿会有多难过?
如果有一天,我生活不能自理,拖累了女儿,她要怎么办?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金玟岐。
有一次,她忽然接到妈妈朋友的电话:" 你妈妈现在需要动一个小手术,但是医生说朋友不能签字,一定要直系亲属 "。
那一刻,她整个人都懵了:" 为什么没有人提前告诉我这件事呢?"

你有没发现,中国式父母撒谎最常用的三句话是:" 我挺好 "、" 没事儿 "、" 放心吧 "。
因为,他们害怕给孩子添麻烦。

" 骗 " 孩子的父母,害怕不再被我们需要
许久之前,看过一个央视的公益短片——《老爸的谎言》。
年迈的父亲,每次接到女儿的电话,总有两句口头禅:" 没问题 "" 挺好的 "。
其实,他一点都不好。
明明妻子已经卧病在床,他却说:" 你妈妈没在啊,出去跳舞去了,不在,不在 "。
明明在家里孤独度日,他却说:" 我啊,一点都不闷,有那么多朋友,你放心吧 "。
明明很担心妻子的病情,他却说:" 我啊,吃得饱、睡得香,一天忙到晚 "。
明明夫妻俩都步履蹒跚,他却说:" 没事儿,不要担心我们俩,家里一切都很好 "。

从意识层面上看," 不想给孩子带来任何拖累 ",是对孩子的体谅与深深的爱。
然而,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父母无法面对 " 我无能为力 " 的脆弱。
因为,在所有人眼里,父母是为我们 " 遮风挡雨 " 的。
就像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写的:" 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 "。全民饥荒的年代,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许三观不惜卖血。
也正如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说:" 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花了很多钱 "。瘫痪的史铁生,对生命感到灰心丧气时,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我们的父母,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
他们像 " 巨人 " 一样,是拥有宽厚臂膀的父亲、慈祥温暖的母亲。
而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最大价值感。
可是,随着我们不断长大,不断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这种价值感,已经渐渐消失。他们会害怕,自己有一天变得不再被需要。
如同蒲公英奶奶,她不断学钢琴、学画画,去老年大学教书,是为了证明即使自己是阿尔茨海默患者,"我也不是没用的人";
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还有价值,在女儿心中还有价值,不被社会抛弃,不被亲人嫌弃。

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向儿女发出" 我需要你 "的信号,对孩子撒谎 " 我一切都好 "。

亲爱的父母,其实你们不必把我放在第一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一句话:" 无论你 3 岁,30 岁,还是 60 岁,在我们眼里,你都是孩子 "。
因为是孩子,父母会觉得 " 我是被需要的 "。
他们最大的价值,来源于儿女。
归根结底,他们的人生排序里,都把我们放在第一。
大多数中国人,在成为父母之后," 自我 " 的部分,越来越小。
他们的一生,全都 " 奉献 " 给孩子。
前段时间我回家,和爸妈闲聊的时候,我说希望他们以后工作不要太拼命,都快 60 岁了,是时候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我妈听到后,对我爸说:" 听到没,早就叫你不要拿命拼,我们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你折腾坏了身体,不是给她们添麻烦吗?"
我泪如雨下。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不敢穷、不敢病,年轻时让孩子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照顾;孩子成年后,又开始操心婚姻大事、房子车子;
年老了,又耗尽自己的生命,给孩子带孙子,却害怕麻烦孩子,变得越来越 " 懂事 ",用各种谎言来证明自己过得很好,不用孩子操心。
他们将自己的信念,完全捆绑在孩子身上,却唯独忽略了自己,渐渐地,变得没有 " 自我 "。
可是,人这一生,都不是为了谁而活。
比起伴侣、孩子、父母,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

一开始,退休之后的 papi 酱妈妈,每天都 " 宅 " 在家里。papi 酱实在看不下去,极力劝说妈妈去上老年大学。
然而,妈妈生气了,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女儿严重贬低,甚至过于悲观:" 她是不是不想天天看到我?她是不是觉得我很烦?"
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去看看。
结果发现,当她的日常可以不必每天围绕女儿,当她可以不必什么事情第一时间都为了女儿,她的人生,过得轻松快乐多了。
上了老年大学之后,她有自己的圈子。每天跟着姐妹一起唱歌、跳舞、结伴旅行,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值自己,为自己而活。
久而久之,父母活得更舒心,我们也能更安心地过自己的生活。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多考虑,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
相反,如果父母的一生,都只是围着儿女,这份爱,无论对于自己还是我们来说,都太过沉重。
作为儿女的我们,想对父母说,其实,你们可以不必把我们放在第一位。你们也能 " 多为自己好 ",自私一点,对自己好一点。
如 papi 酱所说: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我们爱你们,所以希望你们能为自己本身而快乐。
因为,只有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
我希望你们的幸福感,不全都来自于子女,它应该由很多事情组成的。
例如,你听到一首好歌,遇见一位故友 ...... 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精彩的组合,组成填补你内心的幸福感,但它肯定不只是来源于儿女。

亲爱的父母,请相信你的儿女
泰国有个很走心的短片。
片中一个曾经坐过牢的男人,去应征都没有人敢录用他,只能靠开摩托车为生。
他害怕孩子问他:" 为什么爸爸做这么低阶的工作?",担心孩子 " 无法忍受过这么苦的日子 " ,更害怕孩子肚子饿没东西吃,所以每晚睡觉都在哭,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后来,女儿考上好学校,可她只能半工半读,她一直很愧疚:如果她出生在别人的家,生活应该会比较好过。


当节目组把这些想法告诉他们的儿女,并拍成视频给他们看,全员泪奔。
那位曾经坐牢的爸爸,女儿从未嫌弃过他,相反," 爸爸是个很棒的人 "。因为,为了养家糊口,他愿意不吃不睡,只为了赚更多钱来养家,照顾家人。
" 我希望他也可以好好照顾自己,就像他照顾我们那样,直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天,我都很爱他 "。



其实," 我长大了,以后有什么事,我可以去照顾你 "。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说过:
"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烦出来的。只有我们彼此麻烦,有来有往,感情才变得深厚起来 "。
亲爱的父母,我不想你什么都是自己扛,我不愿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不要放弃任何表达你内心渴望依恋与关注的机会,我真的很愿意被你麻烦。
壹心理专栏作者郑秋强曾写到,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可以是 "描述感受 - 表达需求 - 提出请求"。
例如,父母体检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可以这么对孩子说:" 我去医院体检,医生说可能有 XX 病,我有点紧张,如果你有空的话,能陪我去医院确诊一下吗?我会觉得安心一些。"
亲爱的父母,我知道你很爱我,但请不要再说 " 我很好 " 之类的谎话了,我也想有机会去表达爱。
我真的不认为,你是在拖累。
虽然我有时候会不耐烦,会让你以为我讨厌你。
其实不是的。
所以你并不欠我什么。
所以,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扛不动的时候,大声喊吧:" 我需要你!"
能当你的儿女,是我此生最幸福的事情。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最后,说句题外话,《忘不了餐厅》即将收官,一直以来,这个节目受到很大的关注。因为,它第一次关注到 " 认知障碍 "。
尽管看起来,这群老人似乎 " 格格不入 ",但他们各个都 " 身怀绝技 ",有人是秧歌高手,有人写得一手好书法,还有人说一口流利的伦敦音英语。
大家都说,他们活成了我年老时期待的样子。我想,这或许应征了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欢迎大家关注最后的收官之作。
参考资料:1、《你最不想听到父母说的那些话,隐藏着他们内心最深的渴望》,壹心理创作者郑秋强(著)2、《你为什么怕麻烦别人?| 过于独立可能是一种病》,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著 )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笛子 凌南絮,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 90 后。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