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供暖分界线」以北,并非都是集中供暖。
文|启德
中国的冬天,哪里最冷?
每一轮寒潮来袭,人们都少不了指向原本是南北地理分界的秦岭 - 淮河线,指出所谓「你在北方的暖气里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室内大雪纷飞」,「北方过冬靠暖气,南方过冬靠正气」。
直到近两年,「煤改气」「清洁煤」相关问题引发广泛讨论,舆论才意识到:原来北方也有那么多地方没实现集中供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供暖分界线的真相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供暖分界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它北方的就有集中供暖,在它南方的就没有。

但在它的北边,却不能简单以「有集中供暖」来形容。
「供暖分界线」是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学习苏联集中供暖模式的产物。因为苏联对「冬天」的定义是低于 5 ℃,中国只计划在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 5 ℃的天数大于或等于 90 天的地区推行集中供暖。考虑到湿度的影响,最终以秦岭 - 淮河线作为分界线。
分界线的划定,并不意味着线以北的地方就有了暖气,而是指以这条线为基准,对北方按不同标准实施阶梯式的「职工采暖补贴」。这一补贴顾名思义,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直到今天,一个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的比例,取决于那里的气温、能源供应、大中型国有单位在经济中的比重等多种因素,不同地方仍然差别很大。
北方城镇供暖史
2015 年冬天,随着东、西城完成最后 2.99 万户居民的「煤改电」工作,北京市宣布其城市核心区实现供暖「无煤化」。


不过只要往前推二三十年,「大白菜 + 蜂窝煤」是很多本地市民记忆里的冬日常态。


截至 1985 年,北方仅有 30 个城市建立了集中供暖设施,供暖面积 4900 万平方米,只占这些城市房屋总建筑面积的 5.7%。
这时期集中供暖的主要方式是烧煤的小型锅炉房。
到了 90 年代,北京等城市开始发展城市热网,利用发电厂的余热通过热网供暖,这种方式称作「热电联产」。发展到 90 年代末,北方城市的供暖方式主要是热电联产( 62.9%)和 区域锅炉房 (35.75%)。
此时,集中供暖在北京普及率也才 17.7%、黑龙江为 20.6%、辽宁 为 13.8%、吉林为 12.1%。
今天人们熟悉的「北方暖气」,只是在 21 世纪以后才快速发展起来的,而且如前所述,不同地区的普及程度相差很大。

大多数北方农村居民,和南方人一样属于「自采暖」人群。
暖气之外,各有神器
外来游客到北方乡村旅游,可能会新奇地发现:这里的民宿以「炕」为单位。


再算上占比 37% 的头号采暖措施煤炉,大部分北方农村过冬至今离不开煤炭。


比如当年湖南农村盛行「火柜」,下面是烧热的木炭,脱了鞋躺进去盖上被子取暖。



把它们改成插电版,加上椅子、被子,就是网购热门「作业神器」「暖脚神器」了。





[ 1 ] 《中国环境年鉴》, 1990
[ 2 ] 《中国华电城镇供热报告》
[ 3 ] 杨宏志,《供热系统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年
[ 4 ] 韩梦,《城镇化下我国北方省份集中供热耗煤预测及节能潜力分析》,中国矿业大学
[ 5 ] 重庆大学,《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发展方向战略研究》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