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来香港旅游的游客,都会到访维多利亚湾打卡拍照。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留意到湾仔海旁一栋栋高耸的楼宇?这当中,位于添马舰的香港政府总部大楼最引人注目,因为它好似一个巨大的门洞。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大洞呢?原因要从 17 年前的那场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谈起。

香港:高密度超大城市的挑战
香港地势崎岖,山地面积占 82%,可供发展的平地相当稀缺,居住环境紧迫。也正是这一原因,奠定香港今日高密度城市发展的模式。目前面积 11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 748 万居民,每年访港游客高达 6515 万人次 [ 1 ] 。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 6000 人,而在居住密度最高的区域观塘可达 15000 人 [ 2 ] 。

2003 年对于香港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 SARS 这一高传染性疾病在香港社区爆发,在 2003 年 2 月至 6 月短短四个月造成 1755 人染病,导致 299 人死亡 [ 3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香港的人口密度高,地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是最难控制疫情的城市之一。
SARS 对香港的经济、民生、政治各方面均影响深远,特别是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时至今日,香港居民平时若有头疼脑热都会自觉戴口罩,出入常洗手,医院、政府、学校都会配备有酒精消毒液和口罩,各楼宇电梯、门、扶手等均采取每小时清洁消毒一次的措施。2004 年香港卫生署开展的个人及环境卫生调查显示:" 在 SARS 爆发后,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个人卫生 ( 61.6% ) 、家居卫生 ( 56.8% ) ,以及香港整体环境卫生 ( 80.0% ) 均有改善。" [ 4 ]
除去公共卫生改善措施,政府和设计人员也意识到建筑环境品质和气候要素对市民健康及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改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变革 [ 5 ] 。
首先由香港政府行政长官挂帅开展全城清洁策划小组,2003 年 8 月公布了《全城清洁策划小组报告 - 改善香港环境卫生措施》,其中提出三个方面的重点改善:
在建筑物设计方面重新审视和改善排水渠和通风系统的设计;
在城市设计方面提升城市规划,特别针对大型规划和发展项目开展空气流通评估,开设通风和景观廊;
在公共屋邨提供更多绿化和休闲用地 [ 6 ] 。
随后政府推出多项有关城市气候与环境的顾问项目,颁布多项相关技术通告和设计指引,逐步将城市气候评估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当中。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入手,
让风流进城市
让我们再回到开篇提及的位于维多利亚湾的添马舰政府总部大楼。为什么建筑设计中会开一个大洞?这是因为香港规划署因应 SARS 而推出的《空气流通评估方法》 [ 7-8 ] , 为避免一字排开的屏风楼设计阻挡空气流通,在政府总部大楼设计这类大型建筑项目,要求不仅考虑了自身楼宇的通风需求,还要尽量减低对周边区域的风环境影响,确保整个街区的空气流通。
因为政府总部大楼位于海旁,比较开阔又有良好的海风,而建筑基地后面紧邻港岛主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来往人流和车流非常多,为了利于海风渗透入后面的稠密市区就需要在建筑物上开设空洞,让体量巨大的建筑有更好的风渗透性,并确保地面有开敞的绿地空间连接海滨。当时建筑立面上这个孔洞到底怎么放置、开多大、朝向如何,都经过了计算机模拟及风洞试验来确定。


随后,香港政府于 2006-2012 年全面评估城市环境及居民人体舒适度,开展了《都市气候图及风环境评估标准》项目 [ 9-10 ] 。目前香港涉及的新区规划、旧城改造都考虑了城市风环境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室外人体舒适度评估、通风廊道等。下图为古洞北新发展区规划和预留出来的通风走廊。

另外为了推广研究成果,香港政府规划署更新《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指引》,利用图示的方法向规划师、建筑师和普通大众介绍改善空气流通的设计措施,涉及建筑物形态与布局控制、街道方向、建筑群房和高度控制、绿地开敞空间配置等 [ 11 ] 。
具体措施譬如:城市街道的方向应顺应主要风向,最多不可以超过 30 度角的倾斜,这样有利风入城。再如在海旁的新建建筑物时,应确保不同建筑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便于海风渗透至内陆地区,避免形成一字排开屏风似的遮挡。


随后,香港政府屋宇署委托研究团队开展优化都市生活环境的可持续性,检讨了香港建筑法规条例及实际运作中有关涉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问题,针对新建楼宇提出三个关键指引:控制楼宇之间的透风度促使城市内部空气流通、窄街后退确保行人区域的空气流通,提高楼盘内的绿化覆盖率以改善微气候环境及舒缓城市热岛效应,并编制出《APP151- 优化建筑设计缔造可持续建筑环境》及《APP152- 可持续建筑设计指引》两个供专业人士使用的建筑设计指引 [ 12 ] 。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指引首次针对香港高密度高层建筑居多的状况将建筑高度分为低层区(0-20m),中层区(20-60m)及高层区(60m 以上)评估区域,每个层区都有具体针对楼宇间距和空洞的定量计算要求。

防控疫病,城市建设不容忽视
我作为政府空气流通评估的顾问,在过去十几年间参与多项国内外政府的城市环境顾问研究项目。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期短则十年,可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一旦出错,大拆大建又浪费人力物力。
SARS 和此次新冠肺炎传染病疫情的爆发,再次把如何更好规划百万人口城市,提供健康生活环境提到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审视城市居住环境中最基本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确保日照、通风、排水等基本规划设计指标符合卫生健康保障。

在经历了 SARS 之后,香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针对城市通风和空气流通给与高度重视,积极考虑利用管控城市空间规划,加强市区稠密地区通风廊道和绿地开敞空间的配置,并且从立体空间分层的角度管控建筑形态,做到更通透更有利于空气流通,改善户外空气品质和舒适宜居 [ 13-14 ] 。
面对气候变化,频繁的交通联系、高密度人群和超大的城市建设,也许未来还会有其他新型传染病或其他灾害的出现,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城市规划的空间品质对公众健康风险的关联和影响。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任超
编辑:Yuki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搜狐
参考文献:
[ 1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事务署 . ( 2019 ) . 2018 年统计数据;
[ 2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 ( 2019 ) . 2018 年统计年鉴;
[ 3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 . ( 2004 ) . 2003 年 SARS 统计数据;
[ 4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 ( 2004 ) 个人及环境卫生调查 ( 登革热和沙士 ) ;
[ 5 ] 任超 , 吴恩融 , 叶颂文 , 郑世有 . ( 2017 ) . 高密度城市气候空间规划与设计—香港空气流通评估实践与经验 . 城市建筑 ( 01 ) , 20-23.
[ 6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 ( 2003 ) . 全城清洁策划小组报告 - 改善香港环境卫生措施 , https://www.legco.gov.hk/yr02-03/chinese/panels/fseh/papers/fe0815tc_rpt.pdf
[ 7 ] 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 . ( 2005 ) . 空气流通评估方法 .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avas/papers&reports/executive_summary_chinese.pdf
[ 8 ] Ng, E. ( 2009 ) . Policie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urban planning of high-density cities - 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 ( AVA ) of Hong Kong.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4 ( 7 ) , 1478-1488.
[ 9 ] Ren, C., Ng, E., & Katzschner, L. ( 2011 ) . Urban climatic map studie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31 ( 15 ) , 2213-2233. doi: DOI: 10.1002/joc.2237
[ 10 ] 任超 , 吴恩融 ( 编著 ) . ( 2012 ) . 城市环境气候图 - 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11 ] 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 . ( 2005 ) .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指引 ,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sc/tech_doc/hkpsg/full/pdf/ch11.pdf
[ 12 ] 香港特别行政区屋宇署 . ( 2016 ) . 可持续建筑设计指引 , https://www.bd.gov.hk/doc/en/resources/codes-and-references/practice-notes-and-circular-letters/pnap/APP/APP152.pdf
[ 13 ] 任超 , 袁超 , 何正军 , 吴恩融 . ( 2014 ) . 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及其应规划应用 . 城市规划学刊 , 216 ( 3 ) , 52-60.
[ 14 ] 任超 . ( 2016 ) . 城市风环境评估与风道规划 - 打造 " 呼吸城市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