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里,如何看见对方的“认知优先级”?

- one -

◆ ◆ ◆ ◆

朋友小 D 坐在沙发上,气鼓鼓地问:" 我婆婆节俭地有点夸张,她也是个退休的会计,养成了爱捡破烂的习惯,常在小区寻宝,拿到家里改装个小物件,还挺开心的。"

小 D 的表情里有对捡破烂的不解和不懈。

我问," 干净吗?需要消毒吗?"

小 D 忙补充," 也不拿太脏的物品,物业和保安允许的,只是些小物件,比如装修的小螺丝钉啊,小板材啊。"

" 你婆婆该是个什么状态呢?"

她眼神里有了光芒,说," 别整这些东西到家里来,别太添满当。又不是旧社会,赶上饥荒囤货。"

" 还有呢?"

" 我还希望她能有些品味,不要老看些没有营养的娱乐节目。"

" 我还希望她可以读读书喝喝茶。"

小 D 讲的眼都亮了,回到现实眼神又黯淡了," 郁闷啊。堵得慌。"

" 哈哈, ‘理想婆婆’很不错啊。

以前我也是,感觉电视剧里的场景看多了:下了班,满头银发的婆婆裹着围裙,热气腾腾地端出营养丰富的饭菜,招呼一家老小吃饭。印象中慈祥的老年人,围着厨房和孩子们,满脑子都是烹饪美味的佳肴。

结果呢,我婆婆完全不是这样的。

她把 " 省事 "" 高效 " 放在第一位,什么菜做的快,如何能最快解决做饭,或者是力邀我公公做饭。

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为了美食要跑到一家店打卡,要在店里排队。

炖白菜,是她的最爱。

她很不喜欢吃肉类食物。

当年我做肉类时,拿出一块 300 克的肉,她及时制止,不要用这么多吧,分成两次吃吧。

而且她班主任出身,离学生还有半米,不说话就足以威慑班级。

这有力量的口吻。能想象我悲催的心情吗?"

听到别人的故事和自己半斤八两,是激发共情的来源之一,小 D 已经快走出婆婆阴影,笑的不亦乐乎:" 给予你深深的同情。然后呢?"

我拍了她的胳膊一下,说 " 九年前,我婆婆帮带孩子时,我还以为她会精心准备美味辅食,像其他奶奶一样。后来我发现我婆婆完全不喜欢做饭这回事。"

我理解的 " 婆婆 " 愿意做饭、脾气温和,是典型的 " 家庭妇女 " 的形象。

实际上,我的婆婆,事业高效,做事利落,操持家里大事,比如买房子冲在前阵;身材就像衣服架子,喜欢买衣服,比我还时尚。

这是实际中的婆婆。

- two -

◆ ◆ ◆ ◆

年轻的我,被电视剧和传统无意识给 " 影响 " 了。

" 其他婆婆 " 这个概念,也完全是个伪命题啊。

这个类似 " 其他孩子 ",不自觉地去把孩子的劣势和其他想象出来的 " 综合平均孩子 " 的优势对比,无比沮丧。

中老年妇女,为什么一定都是热爱厨房的设定模式呢?

这也是 " 集体无意识 ",在给我们渗透思维啊。

我也不喜欢做饭,为什么就设想有一个热爱扑在厨房的婆婆呢?

我婆婆在中学工作,非常忙碌,每天很早就要赶到学校,这可能也是形成了她追求 " 高效 "" 省时 " 的一个原因。

我也可以带家人去好吃的餐厅吃饭,带她感受,慢慢感知到食物的丰富和精神享受。

小 D 问," 哈哈,那后来呢?"

" 我婆婆也开玩笑地问我,你为啥就不会开车呢?你看人家儿媳妇,都能开着车带婆婆兜风;你们屋收拾地整齐,保持很困难,几天又现原形了;你干活能不能麻利点,地上的污渍还在那,还是我来打扫吧。"

" 哈哈哈,她们心中,也有理想的儿媳妇形象啊。她这么说你,你不生气?"

我回答 " 她们也有自己看待 " 儿媳妇 " 的优先级啊。

她期待我带她开车兜风,我还挺惊讶的。

期待和现实有可能完全不同。

我和我婆婆无话不谈,也经常展开辩论,谁让我们家都是老师出身,都能说啊。

我和她讲,现在不像上世纪,有私家车挺稀罕,带婆婆兜风也拉风,出行如此便捷,我带她出门,变换不同专车司机,还不用找停车位,多好。

我经常给她‘灌输’思想,比如 " 孝有三种,小孝孝之身,中孝孝之心,大孝孝之智。

常带她去文化沙龙,艺术展,美术馆,看电影,吃美食,还给她报了全年花艺课,有更多滋养,慢下来,感受一些美学。

这些隐形的内容,也是希望让她更美啊,更柔和啊。

" 你可是中华好儿媳啊,还能说回道的哈哈。" 小 D 打趣。

我严肃了一点,看着她 " 其实我也感激她的觉悟,每次我和孩子爸吵架,她都向着我。

她说一个智慧的老婆婆,就得向着儿媳妇,不能搞封建老一套。

她是很大气的人,爱憎分别,同情弱者,一视同仁善待每个学生。

到现在还有几十年前的学生和她联系,感激她不偏不倚,点亮了当年贫困学生心里的光。

我婆婆还是不喜欢做饭,以省心省事为第一要务;

我和娃却爱上了厨房,尤其是老大,热爱研发各种辅食,给弟弟吃。"

- three -

◆ ◆ ◆ ◆

小 D 的婆婆在破烂改造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乐趣,但可能会把家里弄得略微凌乱。

而小 D 也从近乎憋出内伤的状态,到理解了婆婆的 " 认知优先级 " 和她完全不同。

什么是 " 认知优先级 " 呢?

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些事情比其他更重要、更紧急、更喜欢、或者更有强烈的动机去处理,而对于 " 优先级 " 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说,有人买衣服,第一优先级是风格、品牌;而有人买衣服,优先级是价格;有的人选择品质;还有的人回答,是 " 舒服 "。

回答 " 舒服 " 的声音一出来,其他人哈哈大笑。打量回答者,穿着最宽松的棉 T 恤、布鞋来上课的。

选择 " 风格 " 的朋友,则是优雅得体、赏心悦目。

买衣服这样的小事,每个人理解也是天壤之别的。

还有哪些小事儿呢?

比如我选择食物的优先级是 " 美味 "" 营养 ",而同事的优先级是 " 高效 "" 便宜 ";

关于选择和大事儿呢?

我选择工作的 " 优先级 " 是 " 创造 " 和 " 意义 ",而朋友的 " 优先级 " 是 " 稳定 " 和 " 舒适 ";

" 优先级 " 没有绝对的 " 对 " 和 " 错 ",而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别人的不同,认为是要按照我的节奏、想法来,或者是设想别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设想的 " 理想 " 状态是要一样的。

在紧密的关系中,如果认清对方的 " 优先级 ",减少了 " 我执 "" 我认为……必须 " 的理所当然,会更容易看见真实的人,对话的空间就有弹性,就变大了。

小 D 的优先级是 " 干净 " 和 " 整洁 ",而婆婆的 " 优先级 " 是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找到 " 设计 " 和 " 节省 " 的乐趣。

小 D 说接下来的计划是和婆婆交流,为她打造一个 " 创造空间 ",专门来收纳和展示她的 " 作品 "。

有一些深层次的 " 优先级 " 冲突,是在价值观领域的,难以调和;也有很多 " 优先级 " 不同,可以通过类似小 D 的新的解决方法,来求同存异。

A 喜欢 " 西红柿 ",B 喜欢 " 土豆 ",可以相处愉快,而如果 A 想要 " 稳定 " 的工作环境,B 想要 " 奋斗创造 " 的环境,也没有问题。

而如果 A 硬要逼着 B 去改变认知,从充满活力、不确定性的工作中离开,去选择和自己一样安逸但几十年如一日的环境,这就会触发矛盾和痛苦。

如果 A 去试着理解为什么 " 奋斗创造 " 对 B 来说是重要的人生功课,而不是和 ta 一样的 " 唯稳唯定 ",也许 B 会感受到 A 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我们都要活成一样的生命状态。

当我把假想的 " 理想婆婆 " 看做婆婆应该有的样子,就充满了郁闷和不安;而当我看到了婆婆真实的样子,也看到她的人性光辉,和可爱的一面。

从 20 几岁的单纯,到丰富地理解人的 " 优先级 ",也去不卑不亢地表达自我 " 优先级 " 观点, 过程持续了几年时间。

在家庭的关系中,因为过于亲密,我们有时候急于去 " 套路 " 对方,比如要把自己的想法套到对方身上,最容易忽略的是孩子的 " 优先级 "。

当孩子表达要看一会 Ipad 休息一下,我有时候第一反应是 " 作业写完了吗?"

这时候我的 " 优先级 " 是 " 作业很重要,不完成不可以。" 而实际上她可能真的比较累了,只是想放松一会儿。

孩子的表情是无奈的,感觉 " 好吧,我先处理你的优先级。"

当我能够看到她的 " 优先级 " 是 " 想舒缓疲惫 ",我也放下了紧绷的神经,不一定继续 " 勒令 " 作业,而是真的 " 看见 " 她的需求优先级。

我在写到尾声时,孩子爸爸进来了,我说 " 赶紧看看,提提意见。"

只见他手指快速滑动,根本就没有仔细看,我不禁 " 愤怒 " 地说 " 你好好看 "。

他回答 " 饿啊,我刚收拾东西,要去吃饭了。"

我还想劝他," 就看一下下?"

他 " 哀怨 " 小眼神过来了 " 我的优先级是什么?"

我知道他要 " 诱供 " 我说吃饭,我也很 " 顺从 " 地说 " 吃饭,快去。"

你可以不认同对方观点,但不会执念到非要去 " 改造 " 对方,和掰着对方要和你一样的认知。

台湾禅者林谷芳先生提到 " 现代人讲人际关系,常只强调人跟人的关系,实际不如先返观自我,看自己该摆在什么位置。佛家讲因缘和合,任何事物都有因有缘,不可能单一成事,也没有谁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当你把别的生命放进你的生命环节来看待,并保持一种基本谦卑时,逆缘就会少。"

从这个角度,关系之间的互动,也是能从理解对方的 " 认知优先级 " 开始的,彼此映照,一如明镜,照出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多元和丰富。

文:Melody 曾婷 (思维教练,女性成长教练,致力于国内女性的心智提升。微信:37035772)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