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有趣的制造 ,作者 CastAI
夏威夷果的原产地可不是夏威夷的,就跟荷兰豆不是原产荷兰一样 ...... 虽然叫夏威夷果( Hawaii nut 的直译),但这只是因为早期被引入到美国夏威夷后,商业化推广的特别成功,大家就都开始管这坚果叫 Hawaii nut 的。它更规范的英文名是 Macadamia,更应该叫做 " 澳洲坚果 "。为啥这英文名拼起来这么古怪呢?因为最早在澳洲给它命名的是一个植物学家,这位亲,用了一位化学家好朋友的姓氏来命名的(感觉其中必有故事)......
我们日常买到手的夏威夷果,主要分三种:" 完全没开壳儿的 "、" 彻底去了壳儿的 " 和 " 只开了个缝的 "。今天我们就把这三种的生产制作都看个遍 ~
果子结构
先来看下夏威夷果的结构。我们吃的是白色的 " 种仁 ",外面褐色硬壳的那是 " 种皮 ",而再外面一层刚采摘还是青色,后来逐渐干燥变深青色的才是 " 果皮 "。

采收夏威夷果的方便之处是可以等它们成熟后,自己就从树上掉落以后再采收。这就很适合种植园开辟副业——亲子活动,带小朋友们认识自然,蹲在地上捡果实 ......


当然上面的亲子采收也只能算种植园的副业,我们的工业化收集就要上更高效的大家伙了。下图这种收集车的原理和我们常见的垃圾清扫车非常相像,一边扫地一边收集 ......

之后送到工厂里过一遍筛,先去掉一波不是目标坚果的其他枝枝叶叶。



工具开壳
如果是买这种完全未开壳儿的,可以用下图 x 宝上 50 块钱的家用小机器,或者是一种 20 来块的多功能胡桃夹子,都能帮你自行体会开核桃般的乐趣 ......


辊压裂壳
敲开夏威夷果的硬种皮外壳,最主要的方法当然还是 " 开裂处理 " 了,工厂里的批量化当然要比我们自己用手动小工具一个个来高效的多,就是下图这样的碾压通道。一道道螺旋金属辊带着夏威夷果往前走,一不小心就给夹裂了脑壳 ......


分离出纯果仁的方法非常巧妙,靠各部分本身的密度不同,果仁是会浮在水面上的,外壳则会沉到水底 ......


之后纯果仁那堆还要进行烘烤干燥,然后也有可能还混杂了碎裂小硬壳,就需要老奶奶们再人工拣选一遍了。


分大小品级
现在要靠底下镂了圆孔的振动筛,去分选出不同的品级了,这弹跳的白白的果仁,不仅看着像奶糖,吃着也有一股自带奶油味。分选的品级,个小有缺损的当然就卖的便宜,完整还大个的那就是高级货了,瓜果蔬菜向来是最看颜值的 ......

为啥有缝?
我仔细查了一下 ...... 台湾的电视台去采访了某大连锁超市采购部的经理,说是因为 " 很多人觉得还带壳儿的,能比较好的隔绝空气和光线,口感上会更好,当然也便宜点,就宁可自己开壳儿,所以工厂才给做成在机器上批量切缝 ......" 所以夏威夷果壳上的开口,是机器做出来的~
不过虽说带壳的更香,可我尝不出区别啊!莫非用开壳儿小工具,也是一种 DIY 小乐趣?

话说第一次买夏威夷果吃的时候,没找到商家说好赠送的起子,那会儿以为是个核桃夹子啥的 ...... 跑去和客服理论,人特委屈的解释 " 亲 ...... 你好好找一下包装袋里头有个小铁片,那就是开夏威夷果的起子 ......" 我还以为那是商家用来压秤的 ......
校对:Cast + 江小丧
截图:阳哥
文中 Gif 截取自 YouTube 博主 Miga Love Travel 的《開夏威夷豆!》、Nutworks Yandina 的《Nutworks Macadamia Factory - Farm to Plate》、Paul Gatere 的 《A TOUR IN A MACADAMIA NUTS PROCESSING FACTORY》、HIGrownTV 的《Hawaiian Grown TV - Island Princess Candies - Plant Tour》、CCTV 农业 的《《科技苑》刀砍 放鸡 帮着管出好坚果 20190508 | CCTV 农业》以及 USTV 非凡電視 的《【非凡新聞】夏威夷豆不來自夏威夷 ! 原產地為澳洲》
一个 AI
我今天是哪里想不开了要研究怎么开果壳?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有趣的制造(ID:MadeWithFun),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