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爸妈吵架,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会这 5 招

以下文章来源于简单心理 ,作者简单心理

因为疫情,不少朋友仍然与父母一起隔离在家,拥有了一个史无前例的 " 长假 "。这段时间,也意外成了与父母相处最久的春节。

往好的方面想,我们终于能有时间陪陪爸妈了。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激发家庭中原本就存在的、长久累积的矛盾。

我的朋友小莉就属于后者。

自打毕业后,她已经脱离原生家庭开始放飞自我,享受独居生活,加上工作颇努力,她在上海一个人的小日子也算风生水起——直到她爸妈来沪上过年,因为疫情的关系," 小住 " 变成了 " 长待 "。

2 周以后,小莉终于忍不住给我打视频电话,进行 " 母亲如何吐槽自己 " 的实况转播:

" 我都说了多少次,你这袜子怎么又搁沙发上了 "

" 每天在家看剧看剧看个没完,多大岁数了恋爱都不谈 "

" 女孩子最好要学做饭,懂得照顾别人!现在不正是个锻炼厨艺的好时机吗?"

……

我一边忍笑,看着憋屈的小莉翻白眼的样子,一边不咸不淡地安慰了她几句。半小时后,她忍不住嘶吼道:"你听听,这就是我妈需要唠叨我的 108 个地方"!

虽然和爸妈的冲突总是难免的,但我们的应对方式却五花八门。而这些方式,恰好揭露了当父母的行为威胁到我们的 " 自尊 " 时,我们会采用何种方式捍卫自己——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成为何种自我的命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

在家庭冲突中,人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捍卫自己的方式?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 Virginia Satir(1916-1988)曾总结了4 种常见的防御型回应人格

1. 家庭奴隶主:指责者

" 儿啊我觉得你还是少玩点手机……对眼睛不好 "

" 玩坏的是我的眼睛又不是你的眼睛要你管那么多!"

指责者往往带着某种对父母的 " 阻抗 " 心理,即不管父母是否出于好意,是否言之有理,指责者通常都会让愤怒和不耐烦的情绪代替理性思考,激烈的否定提议,并阻断进一步沟通的可能。

2. 两眼一抹黑:逃避者

" 你换工作的事儿,我和你妈都不太满意,要不我们聊聊你再考虑?"

" 哎这有啥,不用聊,我去忙了,你俩该干啥干啥 "

倾向于逃避型回应的人,会刻意忽略沟通中明显存在的问题,并期望由此避免更剧烈的矛盾和冲突。

但长期回避沟通,不仅会让我们和父母之间真正存在的问题被忽视,加深距离感,也很难以让我们和父母之间产生真正的理解和认同。

3. 你说啥都对:讨好者

" 你女朋友特配不上你,要啥没啥,你还是再考虑下结婚的事儿吧 "

" 哎妈您说得对,缓缓就缓缓。"

讨好者异常的 nice,即使爸妈的要求明显不合常理,即使当下的认可和顺从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他们对提要求的人也无条件顺从。

同时,也许是慑于冲突另一方的权威,习惯性采用讨好型回应的人也倾向于回避真正的问题,习惯性用父母的答案填写自己生活的剧本。

4. 逻辑最牛逼:冷酷者

" 宝贝,你这样讲让妈妈特别伤心 "

" 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你付出多少,我回报多少,道理不就是这样吗?"

即使在激烈的争执中,冷酷者也非常有逻辑,理性,仿佛一台没有感情的吵架机器(?)。他们擅长用分析、数据、逻辑解决问题,甚至吵架都要说出第一点第二点和第三点,但同时他们非常排斥承认自己和对方的任何情绪及感情。

也因此,他们很难拥有对父母的同理心。

Virginia Satir 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于冲突的回应,通常不会上述某种单一的类型,而往往是多种的结合。这些回应是无意识的,而这通常是由于童年的经历或成长过程中的遭遇所致。

不过,Virginia Satir 发现,在以上几种防御型回应以外,还存在一种更加理想的沟通模式:真诚者——一种可以越吵越亲的方法。

真诚者通过不躲避问题,不强硬抗拒的方式,试图和爸妈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充分吸纳建议的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让他们了解自己决定的原因。比如:

" 你现在的工作真的没啥前景,早点去做些赚钱的事!"

" 能聊聊吗?我也想了解你作为过来人的建议。"

" 我不是早就跟你说了,这事儿成不了。就别听!你看现在多麻烦 "

" 是啊,当时能听你的意见就好了。不过我不太喜欢你这么讲话,让我不是很舒服。"

也因此,真诚型回应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父母理解与共情的意愿和能力。尤其是当他们采取消极、抗拒、回避问题的方式时,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并加以引导。

要成为一个真诚者,成为一个 " 会吵架 " 的人,可以试试以下的小 tips:

1. 要时刻记住,吵架不是目的

人类都是向往幸福的动物。因此冲突绝对不是目的。毕竟,没有人不想拥有和睦的亲子关系。

尽管作为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会指责父母 " 操控 " 我们," 逼迫 " 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但在与父母的冲突中,希望你也能够发现自己的能量。能够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接受了更多教育,可以理解、包容更多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而愿意比对方多付出一点同理心。

当你和父母吵架上头时,不妨在心里默念:我相信,爸妈一定希望我幸福。这样也许可以帮助你缓解一些激烈的情绪。

2. 想想为何我和父母想法不同

当情绪控制大脑时,我们总容易口出恶言伤害别人。

当你非常愤怒或者无奈时,尝试深呼吸,让自己的心情平静。同时不妨思考,为何我们之间会有观念的差异——是成长环境不一样,还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了解任何一种不同的背后,都是我们迈进他们的故事的一步。当我们真正了解矛盾的根源在哪里时,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3. 倾听与复述爸妈的话

父母的言语在我们脑海中呈现的样子,未必是他们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要求,如 " 还不赶紧找人嫁了 "、" 你这样可太差劲了 " 背后,正是他们对我们没有表达清楚的关怀。

与其和他们抵抗,不如温柔的告诉他们," 我知道你的啰嗦是出自对我的爱,但也请你们相信,我真的可以照顾好自己 "。

4. 允许自己对父母失望或愤怒,还要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知道

当爸妈对自己的生活插手太多时,愤怒、失望是很理所应当的情绪。不过,这也许是一件好事,是一个让我们真诚地开始沟通的窗口。" 妈,我最近觉得很生气,因为你对我的生活染指太多了,我希望听到你的建议,但我需要自己做决定 ",表达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的底线,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了解我们的机会。

5. 尝试沟通除 " 我 " 以外的话题,触达他们真实的生活

" 关心则乱 ",有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来自于他们对我们的过度关心。

所以,是时候鼓励爸爸妈妈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了,看书养花跳舞养猫,从细微处了解他们的生活的全貌,引导他们全然享受自己的生活,对父母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与父母一起隔离在家的日子,成了检验我们沟通技能的磨炼场。

不可否认的是,所有良好的沟通模式,都需要强大的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当沟通的对象变成太过熟悉的父母时,我们有时反而会减少投注在对方身上的注意力,失去好好处理这段关系的耐心。

我们和老一辈的成长环境太过不同,我们也早已习惯破旧立新,不愿容许关系密切的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但这样的冲突,并不影响在沟通和交往过程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传递感情。我们并不需要 100% 听取对方的建议,但可以了解与自己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到底如何面对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但至少,我们可以主动创造充满着爱和耐心的环境。这不是一个关乎 " 如何打败父母 " 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 " 成为何种自己 " 的问题。

作者:莉莉蛋 " 等放假蛋空气拳狂热爱好者 "

编辑:江湖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