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两次全球“大流行”:致命传染病从未走远

作者 | 高雅丽

仅隔十年,全球 " 大流行病 " 便再次光顾人类社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3 天前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 " 全球大流行 "。

上一次被世卫组织官方定义为大流行的,是 2009 年暴发的甲型 H1N1。

再往前推,会发现,大流行病一直同人类如影随形,从未走远。在这场旷日持久的 " 战斗 " 中,大流行病除了带来灾难和死亡,同时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

鼠疫、霍乱、天花、流感、艾滋病、埃博拉、新冠肺炎……下一个全球大流行病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定的是,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永无止境。

鼠疫和初步建立的公共卫生

2019 年,北京朝阳医院收治 2 名鼠疫患者。在此之前,中国已数年未有鼠疫报告。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人类历史上记录了 3 次主要的鼠疫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近 1.7 亿人。

最早关于鼠疫的确切记载是发生在 6 世纪的 " 查士丁尼鼠疫 "。它让君士坦丁堡损失了 40% 的人口,直接改变了东罗马历史。

14 世纪,鼠疫再度席卷欧洲和亚洲。在这些混乱和恐慌中,人们逐渐褪去了宗教的精神枷锁,开始认识到世俗措施和医学进步带来的改变。

1377 年,亚得里亚东海岸的拉古萨共和国颁布了对海员的管理规则,指定距离城市与海港相当远的地方为登陆所。

所有被疑为受鼠疫传染的人,须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境里停留 30 天后才准入境,与外来旅客有接触者也要隔离,后来隔离期又被延长至 40 天。

这项措施也诞生了 " 海港检疫 " 这一词语。1383 年马赛特设海港检疫站,这种措施至今也在全世界通用。

鼠疫也曾多次在中国肆虐。1910 年,鼠疫对中国现代医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的公共卫生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国现代防疫体系。

著名的 " 海归 "、中国医学家伍连德,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尽管有了检疫制度和公共卫生措施,但直到 19 世纪后期细菌学创立后,人类才真正认识鼠疫病因。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链霉素是鼠疫的首选药物。科学家发现,如果能在发病 24 小时内进行抗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转危为安。

虽然对抗鼠疫的办法已经找到,但鼠疫的发生并未减少。从 2000 年到 2009 年,全球 16 个国家报告了 21725 例鼠疫病例,死亡 1612 人(死亡率为 7.4%)。

在 2010 年至 2015 年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报告了 3248 例鼠疫病例,其中 584 例死亡。

鼠疫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虽然它已经成为 " 过气明星 ",但还是要奉劝一句:旱獭有毒,避免接触。

霍乱与病原生物学的探索

" 多喝热水 ",这不是直男的敷衍之词,而是全世界人民与霍乱斗智斗勇过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历史上的霍乱大流行一共有 7 次,被描写为 " 曾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瘟疫之一 "。

有记载的第一次霍乱始于 1817 年,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在 1826 年的第二次大流行中,它抵达阿富汗和俄罗斯,然后扩散到整个欧洲;第三次大流行,不屈不挠的霍乱病毒漂洋过海,于 1832 年抵达北美。

十九世纪初的霍乱延续了一个世纪,波及了整个世界,也夺走了几千万人的生命。

传统的防疫机制在霍乱面前纷纷失效,人类开始重新寻觅更加有效的手段,这个过程促进了公共卫生学的建立。

1854 年英国医生斯诺首次怀疑霍乱由水引起。根据他的建议,英国一条街道的水井被封,随之霍乱停止。这一现象,也让政府下定决心推动公共卫生事业,改善饮水系统和水质。

而在中国,为了防治 20 世纪 30 年代初暴发的霍乱,国民政府开启了历时 15 年的新生活运动。这项运动也诞生了中国人民流传至今的里程碑式的健康习惯——喝烧开的水,不直接喝生水。

由于病原生物学的发展,1883 年德国著名科学家科赫在埃及发现了霍乱弧菌,彻底颠覆了 " 瘴气论 " 的支配地位。他的发现也为水质净化、污水处理等研究铺平了道路。

在人类与霍乱的斗争中,病原体研究突飞猛进,推动了卫生立法,也促使了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

被消灭的天花和免疫接种

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至今只有一种疾病被消灭了,那就是天花。1977 年,最后一例自然发生的天花在索马里被治愈。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消灭。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天花长期以来是小孩子生存的一道坎。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在天花面前一律平等。如果出了天花侥幸活下来,就能终生免疫。

虽然清朝入关的时候鼠疫正好没了,但万万没想到,满人没逃过天花的 " 魔爪 "。

由于父亲顺治皇帝死于天花,而他本人又 " 死里逃生 ",康熙皇帝对于预防痘症极为重视。

这也促使他下决心推广种痘术。虽然这项技术时灵时不灵,但还是为防治天花作出了贡献。

紧接着,这项种痘术传到了海外。1744 年,杭州李仁山将种痘法传到日本,并在 1840 年牛痘法传入前一直采用,18 世纪中期人痘接种术还传到美洲大陆。

随着技术的进步,英国制造出了牛痘苗。虽然牛痘接种开始也受到了许多守旧者的非难,但是它的有效性不容置疑。

随后,牛痘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免疫接种,最终消灭了天花。

从预防天花起,人类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病,由此建立了免疫学。

而这种 " 种痘 " 的免疫接种方法,已经成为人类与传染病作战的有力武器。

流感:长期与人类共存的顽固分子

谁没得过感冒?但是流感又不同于普通的感冒。从 1918 年暴发西班牙流感起,流感就开始于人类共存,百余年来从未消失。

这场大流感,是自然与现代科学的一次大冲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力的一次大对决。

1918 年春天,西班牙流感最早发生于美国一个军营,开始只是死亡率并不高的普通感冒。由于正值一战,病毒迅速随着士兵传到了世界各国。

紧接着,第二波流感发生于 1918 年秋季,在 20~35 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

西班牙流感在约 6 个月内夺去 2500 万到 4000 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 52 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西班牙流感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西班牙流感为流行病历史写下了沉重的一笔。但诡异的是,它在 18 个月内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辨认。

直到 1933 年,英国科学家 Smith Andenwes 才第一次从人身上分离出病毒,并将其命名为 H1N1。

经过 100 年时间的研究,科学家确认了 3 种可感染人类的基本型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

2009 年被世卫组织定义为全球性大流行病的甲型 H1N1,就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变异。截至 2010 年 6 月 11 日,甲型 H1N1 流感已致全球 18156 人死亡。

回顾历史,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当古老的流行病得到遏制,艾滋病、埃博拉、SARS 等新发传染性疾病又开始流行。

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全球大流行的风险也比以往更加复杂。

在流行病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同住地球村,我们能做的,唯有携起手来,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