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心理主笔团 李扶光 碗仔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原标题:" 顶级流量 " 蔡徐坤 大战 " 过气歌手 " 周杰伦:谁在愚弄 14 亿人的智商?
01
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
爆肝激战 16 小时后,直到周日零点,周杰伦的名字,才第一次在微博超话榜里爬升到蔡徐坤之上。
这可能是很多 80、90 后的周杰伦老粉,第一次体验:何谓流量。
这场人气之争,起源是一个小小的豆瓣帖子,他问:" 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

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问。因为,作品、才华、真实人品等在当下的评价标准里,已经不值一提。
要看一个人够不够火,就要看他有多大流量,在微博有多热门,有多少大牌代言,有多少粉丝愿意为他转发、点赞、控评、打榜、集资应援造势。
这些流量的侧面证明,周杰伦几乎没有。
微博上不了超话榜,官宣代言转发评论不过万,没有控评、打榜、反黑组。
粉丝过于佛系,一天天就看着哥哥糊下去,也不帮忙争流量。
一句话总结:周杰伦过气了。
正是这句话,惹怒了一大批 80 后、90 后,这些自嘲已经步入中年的夕阳红粉丝团们被迫营业,自发跟着教程开始打榜。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展后,周杰伦的微博超话排名已经有所起色,渐渐超过了一个又一个明星。

这时候,蔡徐坤的粉丝见势不妙,开展了顶流守护战,也就是:启用小号,大量抛分,一直保持领先分差。
因为已经十分熟悉套路,压制临时组建的夕阳红观光粉丝团,绰绰有余,誓要 " 让那个所谓的前辈家看看谁才是真正的顶流 "。
但是,人造的数据,永远比不过真实。
越来越多听周杰伦长大的中年叔叔阿姨们,放下工作,关掉游戏,一起打榜。甚至,五月天、孙燕姿的歌迷们,也加入混战。
到了后期,林俊杰亲自下场,陈赫、娄艺潇、陈数、李现等艺人纷纷支持,诸多品牌如天猫、OPPO、英雄联盟、湖人中文网官博,纷纷发声,跨界打榜支持周杰伦。

终于,在周日凌晨,周杰伦超话榜登顶第一,是榜上第一个影响力破亿的人。
我想,这是周杰伦拿了那么多个 " 第一 " 里面,最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第一了。
因为,周杰伦不需要做数据,他自己就是数据。
在还没有互联网流量和强力粉丝经济的 2003 年,一首《以父之名》,就创下了超过 8 亿人同时收听的记录。
专辑获奖无数,每一张专辑,都是 80、90、00 后耳熟能详的歌。四年没发歌,回归后的 2016 年,一首《告白气球》还是刷屏到飞起。
除了音乐,他还拍过电影、当过导演,提起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你,一定有印象。
这场大型迷惑行为的本质,并不是 ilun 对 ikun 的宣战,参与其中的很多人,也许并非周杰伦的粉丝。
这是无数苦流量久矣,看了太多烂剧,听了太多烂歌的人们,对流量主义的一次反击:
不要因为活在流量的世界里久了,就把虚假当做真实。
02
流量之恶下,最大的赢家从来不是你我
为什么我们对流量这么反感?
因为, 我们曾见过真实。
有人说,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不也是被我们父母辈的人嫌弃吗?你们对 00 后做的事情,和 70 后对你们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
我想,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有人说蔡徐坤:" 救救孩子,数据是他唯一的底气了。"
这是流量和实力的最大区别。
周杰伦作为初代偶像,也曾遭受过极大质疑,对此,他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了一切。
而现在的流量明星们,大多是人气先于作品,粉丝战力大于本人实力,把靠水军、小号、机器、人工刷出来的数据,当成是真正的成绩。
作为一个没有粉丝滤镜的路人,心里的唯一感受是:他凭什么?
越是被这样不理解,粉丝们就越委屈。她们希望更多人喜欢自家偶像,这么优秀的人应该被所有人喜欢。
可惜,适得其反。
殊不知,天下苦流量久矣,流量之恶在于,劣币驱逐良币。
只要人设做得好,哪怕演戏不带脑,以至于出现了一种非常魔幻的行业现状:
我的演技是假的,我的奖项是假的,我的数据也是假的。但我赚的钱,是真的。
你们进入了一个只能听烂歌,看烂剧,而且批评无效的时代。
在粉丝的逻辑里,流量明星 + 大 IP+ 炒作,就等于爆红。
但他们忘了," 爆红 ",不等于被大众认可并接受。这比刷了几层粉底还厚的数据假象之下,是一层又一层的流量造假泡沫。
例如,蔡徐坤 1 条微博,转发 1 亿,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每 4 个微博用户里,就有 1 个人转发这条微博,难道大家都闲得没事干,每天只围着他打转?

But 金主爸爸不管,他们只会看数据。
所以到最后,我们听到的不是当年传唱度极高,至今去 KTV 都必点的《夜曲》、《听妈妈的话》,而是《鸡你太美》???
除了乐坛,影视圈更是遭殃的重灾区。
不说你也知道,2019 年的今天,Angelababy 的《孤芳不自赏》,依然被群嘲是 " 大型抠图翻车现场 "。

这部剧号称具有 150 亿的点击量,但水分高达 90%,豆瓣也只有 3 分。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影视剧维护数据的费用已经达到 25~40 万 / 集。
本来花在精良制作上的费用,到头来却本末倒置,花在 " 流量 " 的表面功夫上

但,Angelababy 老师从来不怕,因为她是顶级流量啊,发一条微博都可以上热搜的那种。
有人说,粉丝买账就 OK,这是一场资本和粉丝之间的自嗨罢了,反正最后的播放量也非常好看。
当然不,在我看来,长期以往的刷量行为,最后给我们丢脸的可能是 14 亿人。
为什么?
去年,吴亦凡的粉丝们,通过购买各大平台会员账号,用 VPN 切地点、账号,不断购买、删除,利用时差绕开反作弊系统,成功将他送上 iTunes 美区第一名。

结果,Twitter,Instagram 上清一色地骂中国人。那段时间,只要你在 Twitter 搜 Chinese,第一个词就是 "Chinese Bots"(中国水军机器人)。
流量做的恶,到最后要全体国人买单???

我实在不能忍受,当我们习惯在一个用流量说话,而不是靠实力取胜的世界里,会有多恐怖?
因为,这帮人大则影响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谁曾想过,这么多年来,我们靠科技、互联网等在世界上挣足面子,到头来却被流量明星的一个响指,毁于一旦。
小则影响新生代的 10 后,随着流量之恶的蔓延,更多孩子认为,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可以不要底线。
他们不需要思考,认为只要长得帅,只要有后台撑腰,只要有足够的手段,就可以收割一波流量,有名有利,还不用累死累活地工作。
如此一来,最后为流量买单的,还是我们,以及被祸害的下一代。
03
我们没有了思考,
只愿意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
流量造假最为致命的,是制造对立,摒弃思考。大多数人,都只是被流量裹挟的一员。
不难发现,很多给蔡徐坤打榜的粉丝,大多是 10~20 岁,社会经验不多,经常混迹于饭圈的他们,多数是以下几种粉丝:
数据粉:粉丝里的技术流,及时发现所有可刷数据并行动,曾刷新吉尼斯纪录。
控评粉:严格审核与把关,有利于偶像的言论要顶上热门,随时召唤 " 夺命连环追魂反黑粉 "。
反黑粉:全球杀伤力最强的杠精,谁骂我偶像,我就灭谁九族。
你很难想象,他们为了坚持相信偶像 " 很厉害 "" 很有才 ",硬生生地营造一副自己看来 " 真实 "(如数据好),外人看来虚假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他们年轻,所以更容易显得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偶像,是因为我们太老,太守旧。
一个 ikun 说," 蔡徐坤的排名应该在周杰伦的前辈上面 ",因为蔡徐坤了解外文歌,是被流行选中的天之骄子,请哥哥姐姐们不要对不了解的事物指手画脚。"
这已经很文雅了,我见过很多更粗俗,甚至问候路人父母全家的版本。

为什么,粉丝们会变得那么狂热?
真相是:我们都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偏见。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我们很难再通过现实去真正认识一个人。
所有人都变成了一个扁平化的 ICON,人人只关心一个单一的维度:你和我是一伙的,还是和他们是一伙儿的。
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为 " 内群体 " 和 " 外群体 "。对于内群体的人,怎么看怎么顺眼,对于外群体的人,就哪里都看不顺眼。
我们认同周杰伦,用周杰伦和蔡徐坤比较,觉得拉低了周董的身份。
他们认同蔡徐坤,用蔡徐坤和周杰伦比较,觉得哥哥姐姐都是老顽固,尊重但不接受。
而心理学家早早就说过了:" 我们 " 和 " 他们 " 的区分,会导致很大的敌意。
讨厌流量文化的人,不可能接受 " 蔡徐坤的歌挺好听 " 这样的客观信息;支持蔡徐坤的人,也不可能接受 " 蔡徐坤德不配位 " 的批评。
那见面还能怎么办呢?互喷呗。
当代年轻人需要自我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的另一面是心理满足与偶像的深度绑定。
当粉丝群体成为一种新的 " 想象共同体 ",承载共同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若偶像获得某种成就,粉丝会认为这就等同于自己的成功,强化了他们的归属感。
在明星的问题上,变得极其双标。
我家偶像拿奖就是实力,别家偶像拿奖就是刷榜;我家偶像发歌就是天籁,别家偶像发歌就是不知道唱什么 ......
为了认同感而去撕逼,撕企业、撕经纪人、撕合约、撕对家、撕路人、撕黑粉 ......
他们把零花钱砸在维护偶像上,哪怕偶像被官媒怼了,也要买地沟油热搜对抗权威 ......
说实话,粉丝互撕,真的就是很平常的活动。
正如李诞所说的那样:明星亲如一家,粉丝相互谩骂。

但我害怕的是,流量会把偏见放大,成为凶猛的利器。一切变得黑白分明,二元对立," 批评 " 本身不再被允许。
04
这场流量比拼里,没有真正的赢家
前几天,我看了 《乐队的夏天》。
张亚东说,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一向都是以流量明星为核心,虽然有市场,实际上特别俗。
" 痛仰 " 这么一个老牌的乐队,在面对比赛时还那么拘束,就是因为资源配置不公平,给乐队的机会很少。

换句话说,以前是大众通过作品来认识周杰伦,现在是艺人讨好观众,让观众为他们造假刷量,来获得市场地位,而不是靠实力。
在流量占据资源的恶性循环下,当红歌手、演员的作品,要么质量低下,要么几乎没有。
当吴亦凡面对提问:" 为什么周星驰找你演戏?" 他回复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演技;当鹿晗说自己从没想过能留下什么作品时,你就知道,这么多年来,乐坛也好,影视也罢,为什么没出现过如周杰伦般同等影响力的人?

从 " 面瘫演技 " 到 " 抠图现场 ",从《大碗宽面》到《鸡你太美》,一部部烂到无话可说的作品,让身为观众的我们,纷纷奔向英文歌、韩文歌、日剧、美剧、英剧 ......
这场流量比拼里,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流量明星赢了,但没有了数据,他们什么都不是,这是歌坛与影坛的悲哀。
而我们只能默默接受,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作品,是靠实力说话的偶像。
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喜欢怎样的偶像,毕竟,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着选择的时代。
你可以选择繁荣的,美好的,刷量过的 10 万 +,1000 万 +。
你也可以选择一个有些拙劣,有些瑕疵,却足够真实的世界。
但,请不要用你们刷出来的数据,跟我比真实。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微信公众号:壹心理,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 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ID:yixinligongkaike)
排版:小鲸鱼 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