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兔透射
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第一个感慨几乎都是:「哇!真干净啊!」
接下来要是细心打听,学习日本的干净经验,都会被他们那套全世界最繁复的垃圾分类来一发深深的心灵撞击。


为了赶上收垃圾,你必须早起,而当天只能扔规定的垃圾类型:一般来说,厨余垃圾一周只收两次;「资源」类垃圾一周只收一次;但在某些地区,一个月只收两次废纸。没到规定的日期,垃圾只能收在自己家里。
至于「大件垃圾」,需要跟政府预约申请,他们每周会有一天提供收集的服务。不过也不是所有大件的垃圾都能算作「大件垃圾」,有的垃圾,政府直接不予处理,只能找专门的企业帮忙,费用自理。
或者,也可以自己把垃圾送去处理场,不过不光要提供证明自己在当地居住的证件,还要付不低的手续费。

为了居民不搞错,当地政府只得发布多个语言版本的垃圾分类指南,各自配上精心设计的吉祥物,试图以萌动人。
分好类的垃圾,要放到当地政府指定的垃圾袋里,在正确的日期、正确的时间扔弃。


公寓住户的话还好,日本新的公寓楼多会在大楼里面设置垃圾堆放处,住户随时都能扔垃圾,由公寓管理员管理,也不会监视是谁扔错了,不过代价是一笔较高的管理费。
而那种紧紧挨着的一户建,则会招来邻居的上门说教。
一些来日居住的西方人回忆,他们的日语教材里就有类似的被说教内容:
比尔:早上好!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不是吗!
女邻居:比尔桑,早上好!哦 ...... 哦不!比尔桑,你不能在星期二扔废旧录像带,录像带必须在本月的第三个星期三扔弃。我注意到上周你在垃圾收集前一晚就把垃圾拿出来了,你不能这样做!请在收集当天早上 7 点之前将其放到收集点,就像别人做的那样。
比尔:哦,我很抱歉,非常感谢您的善意建议,我会更加小心。
这是礼貌的洁本。如果邻居本来就对你不太友善,情况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复杂至极的垃圾分类能在日本长年推行,跟日本人普遍的高素质和社区自治文化当然密不可分,但主导自治的民间秩序却并非总是和善温馨。
中国年轻人春节回老家遇到的亲戚催婚,是一种更纯粹自发的民间秩序,已经让人在网上叫苦不迭。要是在大城市加完班,好不容易回到家,还得被并不熟悉的邻居一通说教,就为了「关心」垃圾分类问题,又该作何感想?
有人也许仍然觉得这是值得的,这是必要的代价,因为催婚代表了落伍的价值观,而垃圾分类则属于进步价值,是正确的事情。
这么想合理吗?
并不成功的日式垃圾分类
我对「正确的事情」有个定义,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正确的事情就是朝着正确的目标,付出合宜的代价,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按这个定义,日式垃圾分类,根本就谈不上正确。
尽管不少人(包括日本官方)都爱把日本的干净整洁,跟他们繁杂的垃圾分类制度扯上因果关系,但这并不经得起推敲。
日本的干净整洁,的确源自人们对公共环境的高度重视和自觉维护。不乱扔垃圾、不制造污渍、减少公害、防范污染,对此都有明显的贡献;但复杂的垃圾分类、严格的扔弃时间表、减少公共垃圾桶,却只是增加了消除路面垃圾和污渍的成本。
日本人背负着这样的高成本,仍然善待了自己身边的环境,但高成本绝不是他们做得好的原因。韩国近年来实施了与日本同样严苛的垃圾分类制度,就并没有改善目所能及的街道卫生。
作为一种垃圾处理制度,垃圾分类只是为垃圾处理的后续工作服务,而日本的垃圾处理得怎样呢?
把垃圾分类视为国家形象的日本人,一贯擅长讲述他们的垃圾回收故事。如羽田机场建设在一个填埋垃圾而成的人工岛上,日本的铝罐回收率超过 90%,塑料瓶回收率达到了 77%,埼玉县甚至还有一家义齿回收协会,将废旧假牙上的金属回收,所得收益捐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根据非营利的国际调查项目 Waste Atlas 的数据,2012 年,日本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只有 20.8%,比素以铺张浪费、不爱护环境著称的美国(25.8%)都低了不少。
虽然各国垃圾回收率的统计一直因为猫腻太多而备受诟病,但日本的数据仍然说明了其严苛程序缺乏意义:超过 70% 的日本垃圾,历经曲折的分类收集系统,最终还是送去焚烧厂,一把火烧掉了事。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即使只是送去焚烧,严格分类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减少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二噁英)。而且,日本垃圾分类的缘起就在于各地方群众的邻避运动,都想把垃圾推到别人的区处理,最后只得接受这套极尽拮据且愈加臃肿的处理制度。
问题在于,日本垃圾战争的故事恰好是产权不明晰的恶果,是一群囚徒的困境:
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建在我家后院,收益却是人人平等,我当然不干了。但各地抗争最后的结果,却是每个人在家园边建上小型垃圾焚烧厂,负责本辖区垃圾,处理能力零碎且有限,只好把一大部分处理的责任前置给居民。
垃圾处理的欧洲模式
事实上,垃圾焚烧厂并不总像这样不受待见。
西北欧不少国家都建造了远超本国垃圾「产能」的焚烧厂,以至于还要进口外国的垃圾来烧。当地居民当然也不喜欢垃圾,但焚烧厂给他们提供了热水和电,以及把焚烧产生热能吹嘘为「再利用」时的荣誉感。
除了运作得更好的焚烧厂,这些国家通常还以垃圾高回收率为傲,排除统计中的猫腻(欧洲国家通常按「收集到的废物量」而非实际回收的废物量计算回收率,这会给他们的回收率带来 10%~20% 的水分),他们的垃圾回收率也不会比日本更差。
它们也实行日本那样的垃圾分类吗?
表面上看,是的。以垃圾回收率为傲的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瑞典,都有一套实施中的垃圾分类制度,在那些国家居住过一段时间回国来的中国人也很喜欢讲述自己是怎样学习当地环保经验。

与一个塑料瓶分三份处置相比,欧洲人更爱宣传的是他们的饮料瓶押金制,空瓶可以直接送回自动回收机,退得押金,是很多欧洲小孩热衷的外快。
相比于日本把铁罐铝罐分得清清楚楚,欧洲则是将金属罐都丢到一起。一个住在日本的德国人还因此讽刺说可能是日本人至今没发明磁铁,才把区分铁、铝的责任都推给居民。
最重要的是,他们扔弃垃圾的时间和方式,条条框框比日本少很多。
这样(相对)粗放的分类制度能不能做好垃圾处理呢?
答案可以是不能。
据德国的联邦二级原材料协会估算,2017 年,40%~60% 的塑料垃圾被扔进了错误的垃圾箱。
答案也可以是能。
居民分类本来就不是垃圾分类的最终工序,无论在英国、德国还是瑞典,垃圾都将在分拣中心被集中分拣。
现代科技可以代劳一部分工作,如自动识别有机垃圾的绿袋子,把它们推到另一条传送带上。



事实上,经过上述处理,未能「正确」分类的垃圾仍然很多。有媒体在垃圾焚烧厂的监控拍到,焚烧的垃圾里含有大量金属、玻璃、砂石、包装纸和塑料,焚烧厂的工程师解释说这是处理塑料的次优选项,绝大多数有害物质会在 900 ℃高温下分解,即使有剩下的,他们也会定期清洗焚烧炉。

不过,无论看回收率,还是看良性运作的焚烧厂,粗放的欧洲相比精细的日本反而更有优势。这印证了那个屡试不爽的道理:社会分工提升效率。
然而遗憾的是,社会分工却从不能提供日式垃圾分类那种美感:每天早晨七点,大多数人还理应睡眼惺忪的时候,日本人民表现出非凡的自觉性,踏出家门,拎着统一规划的垃圾袋,放到指定的站点,堆得整整齐齐,毫无怨言,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各国官员看到这种场面,都会被震撼、感动,由此认定垃圾分类就是高素质社会的政治正确,无需考虑「微弱的民间杂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