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成为封面文章之后,设计出一张又清楚又漂亮的封面图是个不小的难题。怎样将看起来陌生又遥远的科学变成一幅幅活泼灵动又充满艺术感的图像作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副会长王国燕为大家带来分享:《用视觉艺术捕捉前沿科学的精彩瞬间》。
王国燕演讲视频:
以下为王国燕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王国燕,来自中国科大的科技传播系。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用视觉艺术来展示前沿科学之美,协助科学家们用图像来讲故事、做科普。
一图胜千言。发表在国际期刊 Nature,Science,Cell(也称为 CNS 三大刊)里面的论文,可能在大家看来很深奥,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是它们的封面,每一期都是一幅幅非常生动的科学艺术作品。这些科学艺术作品用图像讲故事,能够把冷冰冰的科学变得有温度。它们除了作为封面之外,也能够用在科技新闻和科普的文章之中,拉近前沿科学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右边这幅漫画:画面中一个很呆萌的细胞坐在那里,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调料粉,正在津津有味地准备把自己给吃掉。它的身后是一个书架代表基因库,它表达的是科学家们从一个庞大的基因库里面发现了两种非常重要的蛋白激酶,可以有效地促进细胞自噬。
所以同样的内容,如果从学术图片切换到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场景,一下子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也更为生动有趣。

科学图像的创作过程,其实挺像是给科学成果来创作电影海报。记得最初一次 Nature 的封面设计,是在十年以前。2009 年的时候,潘建伟院士有一篇论文即将发表在 Nature photonics 上,需要一张图片来做封面。可当时中国还没人能做好这件事情,于是他建议我们科技传播系来攻克难关。

交上去之后,经过当时感觉非常漫长又煎熬的等待和期盼,最后潘建伟老师的文章成功地发表在 Nature 的封面上,成了封面故事文章。然而遗憾的是,最终采用的这个封面图像不是我们当初提交的那一张,而是 Nature 的美编重新绘制了一张图,就是右边蓝色的这一张。
这两张图很相似,但又有不同。由于实验是在长城上做的,我们原来画面中下面有一个长城,是把一张照片进行了素描化处理。但可能是考虑到版权问题,Nature 的美编把这个长城重新进行了绘制,并且把画面调成了蓝色调。这样整体感就更强了,也显得很干净。
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图像才能够发表在 Nature 的封面上?
经过了一番探索,我发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


我很享受科学图像创作的过程,因为我喜欢科学,也喜欢和科学家交流——在这些成果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之前,我就成了第一个被科普的对象。科学家会告诉我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用了什么特别的技术,取得了哪些关键性的科学创新,它们未来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应用空间,甚至整个科研的过程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在交流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这些画面最后被我的团队成员们变成一个个漂亮的设计。


文章的作者非常喜欢哪吒闹海的设计,因为这是精心打造的一个中国故事;从绘制的功夫上来讲,也是花了左边那张图好几倍的功夫。但是最后 Cell 编辑的选择却恰恰是左边的这一张。所以说从期刊的角度来看,有没有用到中国故事、中国元素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一张图像要能够直接、清晰、准确又生动地表达科学内容。
我们的设计第一次登上 Nature 的封面是在 2012 年的时候,用到了一个中国元素,太极图,成果是光子的对立互补特性。光的本质是波还是粒子?有人证明过它具有波动性,也有人证明过它具有粒子性,可是之前还没有人能够同时证明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同时观测到光子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特征,一下就发了一篇 Nature。


我们把这两幅图在交给 Nature 作为封面备选的时候,同时也交给了国内外的很多媒体用于科技新闻报道。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媒体普遍采用玉如意的图像作为配图,而国外的媒体则全部采用了微观摄影风格。从此也可以看出,审美是存在一些文化差异的。


我们尝试着从它的实验方法中去寻找设计的线索,创作了一对跳双人舞的小人(小明和小莉),来比喻科学家在此项研究中一种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引入一个自旋辅助比特实现了量子调控。


其实对我来说,多做一个或者少做一个设计,无非是多一次少一次经验的事情;可是对于作者来说,往往意义很不一样,因为这往往就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或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和耽搁。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十二分的用心去做好每一个设计。
这次的设计很特别,它似乎只适合用 3D 建模来完成。燕兵因为受伤,至少有一个月都不能恢复工作;而我的团队比较小,每个人分工各有不同。团队的其他成员和新上岗的 3D 设计师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过不了我们自己这一关。所以很无奈,我对作者表达了歉意,这也是多年以来唯一一次我主动想要放弃设计。
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曾杰老师做了一件很冒险的事情:他要求 Nature 的编辑把文章的发表时间往后推迟了一个月,一般人不敢这样。这样就给我们赢来了宝贵的时间。

看了这么多的科学图像,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图除了好看一点,除了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登上 Nature 封面风光一下,又有什么用呢?

科学图像除了能够提高论文的引用率之外,还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我们国家正在努力成为世界的超级科技强国和大国。我们产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时也需要努力做好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培根曾经说 "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它的上下语境是," 不光取决于知识本身,还在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我们一方面呼吁科学家重视科普的力量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在协助他们,让科学更吸引人,吸引更多的人。


作者:王国燕
编辑:Yuki、凝音
我是科学家
" 我是科学家,我来做科普。" 硬核科普戳这里↓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你听过哪些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
BTW,我们设置了小小的门槛,相信热爱科学的你肯定会通过考验!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在 42 秒内答对尽可能多的题,达到一定分数才可以加入,每 24 小时仅能答题一次。呼 ~ 深吸一口气,然后好好答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