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开播 50 周年了

世界上同时观看人数最多的直播是什么?

是不断刷新纪录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那么,在春节联欢晚会之前呢?

那是个长期占据榜首数十年,前无古人,至今仍无来者的鸿篇大作。

人类首次登月—— " 阿波罗 11 号 "的直播节目。

在当时,全球有6.5 亿人观看了这一节目,相当于每 6 个人中就有一位看过这次登月节目

时至今日,距离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已经过去了整整 50年。

图 | NASA

01

登月为何成为奇迹?

从第一次靠近这个邻居,到第一次载人登月,人们只用了11 年如果从美国人第一次飞向月球算起,甚至只用了 9 年。

这可能相当于,用别人完成了义务制教育的时长,收获了登月博士学位

1959 年 1 月 2 日

" 月球 1 号 " 发射升空,这是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测月球。有多近呢?——六千公里。

1959 年 9 月 13 日

" 月球 2 号 " 实现了人类首次撞击月球

要知道,月球距离我们有38 万公里,并且以1km/s 的相对速度绕地球转动。

在不考虑相对运动的前提下,这次发射相当于从苏州打出一杆高尔夫,这颗球需要横跨整个江苏,准确降落在徐州的某个体育场。

月球 2 号模型 | Wikipedia

1961 年 4 月 12 日

加加林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而此时,美国的航天事业尚在襁褓中,他们既没能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也没能将探测器送到月球。

亚历山大的美国人坐不下去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历史性的讲话,决心登陆月球

时任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发表著名演讲 | Wikipedia

为了赢得这场比赛,NASA 的经费开始肉眼可见地增长,在5 年时间里增长了 7 倍

从 1961 年开始到登月结束,NASA 的总经费大约等价于 2014 年的两万亿人民币

NASA 历年财政预算占联邦财政预算比例 | Wikipedia

1966 年 1 月 31 日

即使 " 月球 2 号 " 拥有 " 金刚不坏 " 之身,其在抵达月球表面时也因撞击粉身碎骨。而想要实现 " 登月计划 ",就必须先要实现月球软着陆。经过长达 5 年的努力," 月球 9 号 "探测器终于完成了这一突破性的进展。

月球 9 号 | Wikipedia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NASA 在这 5 年之内,还进行了26 次单人飞船发射(水星计划)12 次双人飞船发射(双子星计划),训练出了一批优秀的宇航员。

  " 水星 "(下)、" 双子星 "(中)、" 阿波罗 "(上) 的相对大小,以及对应发射火箭的相对大小,最左侧为 " 土星 5 号 " | Wikipedia

02

载人登月难度 >>无人月球探测难度 + 载人航天难度

从重量上来看,无人月球探测器不需要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轻," 探测者 " 只有 1 吨重,着陆的部分只有300kg

载人飞船的则要重得多," 双子星 " 双人飞船重达8 吨

而实现登月,载人飞船不仅要飞向月球、登陆月球,还需要从月球平安返回。每一个任务都是艰巨的砝码,增加着登月飞船的重量。

根据计算,一次性完成登月并返回任务,载人飞船的重量要重达74 吨

直接往返地月之间的载人飞船方案,重达 74 吨,比 " 阿波罗 " 飞船重 50% | Wikipedia

即使是在今天,74 吨——这个庞大的重量依然是任何火箭都无法成功发射的。

为了提高可靠性,NASA 决定不使用多枚火箭发射,在地球轨道上拼装的方案;而是让飞船在月球轨道上分离仅让登月舱登月

在这种方式下,大名鼎鼎的 " 阿波罗 " 登月飞船的最大重量仍然达到了近 49 吨。而送 " 阿波罗 " 前往月球的,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箭—— " 土星 5 号 "

如此巨大的火箭和飞船,一切新技术都需要严谨的测试和验证。为了实现登月的目标,短短 3 年时间,这对登月组合进行了10 次发射实验和数不清的地面试验

无人发射实验的 " 土星 + 阿波罗 " 全家福 | Wikipedia

为了确保登月的万无一失,从人员到设备,NASA 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们通过不断地模拟测试,尽量还原太空环境和可能遭遇的问题。

测试不仅面向于飞船和宇航员,NASA 对于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甚至连飞行员手腕上小小的手表都要求能够" 适应太空 "

作为宇航员按计划行动的重要计时手段,腕表必须要保证正常运行。

为此,对于这些将会暴露在太空的手表,NASA 对其进行了高温、高压、真空、腐蚀、撞击、持续震动等航天飞行硬件设备需要历练的九(苛)九(刻)八(环)十(境)一(测)难(验)。

最终,欧米茄超霸腕表脱颖而出成为 NASA 所有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唯一指定腕表。

正在准备进行冲击试验的腕表   | omega

03

欧米茄超霸腕表几乎形影不离地伴随了

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包括登上月球

1962 年 10 月 3 日

美国宇航员瓦尔特 · 施艾拉搭乘西格玛 7 号飞船执行水星计划飞行任务,这是美国的第一款载人飞船,只能搭载一名宇航员。

和他一起飞离大气层的还有一枚腕表,这是欧米茄超霸腕表第一次光顾太空。

图 | NASA

1965 年 6 月

超霸腕表跟随了 " 双子星 4 号 " 升空,宇航员爱德华 · 怀特带着超霸腕表进行了人类的第二次太空行走

1969 年 7 月 21 日

超霸腕表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搭乘多艘 " 阿波罗 " 飞船,陪伴宇航员一起度过了月球表面的时光

伴随着 " 阿波罗 11 号 " 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巴兹 · 奥尔德林带着欧米茄超霸腕表踏上了月球

巴兹•奥尔德林踏上月球⁠表面,此时他正佩戴着欧米茄超霸腕表 | NASA

1970 年 4 月

惊心动魄的" 阿波罗 13 号 "服务舱发生爆炸,氧气泄露之后顽强自救在电力受损和漆黑环境里依靠超霸腕表进行精准计时 14 秒,手动操作引擎,最终安全返回地球。

为感谢欧米茄在阿波罗 13 号整个阿波罗任务的贡献NASA 向欧米茄颁发了珍贵的史努比奖(Silver Snoopy Award)

阿波罗 13 号史努比奖纪念腕表 |omega

为了纪念 " 阿波罗 13 号 " 安全返回事件,欧米茄在 2015 年推出了阿波罗 13 号史努比奖纪念腕表。腕表背面是 NASA 颁发的银质史努比奖勋章图案,正面表盘上 0 至 14 秒方格之间印有一段小字铭文:"What could you do in 14 seconds?"(你能在 14 秒钟内做什么?)。

14 秒——正是在重返地球大气层之前," 阿波罗 13 号 " 宇航员执行小型中途轨道修正所耗费的时间。

1975 年 7 月 15 日

美国和苏联宇航员在 " 阿波罗 - 联盟 " 计划中实现了太空握手,美国宇航员和苏联宇航员均佩戴着欧米茄超霸腕表

宇航员在 " 阿波罗 - 联盟 " 计划中实现了太空握手 |NASA

被 NASA 选中,到一路伴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中历练的欧米茄超霸腕表不断推陈出新。

时隔 50 年,为纪念人类首次登月这一历史性时刻,欧米茄倾情打造纪念腕表,限量发行 6,969 枚。

图 | omega

这款腕表的制作灵感正是从 " 阿波罗 11 号 " 中汲取:

腕表 9 点钟位置设有Moonshine 18K 金小表盘,经过黑化处理,用激光技术雕刻出巴兹 · 奥尔德林踏上月球⁠表面的影像

腕表 11 点钟位置的小时刻度旨在向 " 阿波罗 11 号 " 的标志性登月任务编号‘ 11 ’致敬

蓝宝石玻璃表背下的徽章采用激光雕刻出宇航员的登月脚印,而阿姆斯特朗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由 Moonshine 18K 镀金呈现:

"THAT ’ 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这是个人的一小步),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伴随人类航天的发展,欧米茄超霸腕表为太空中宇航员提供精准的计时服务,保障了众多太空飞行有条不紊的运行。

这些腕表见证了航天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奇迹的背后,是包括欧米茄在内的宇航级制造商对高品质的追求

欧米茄超霸——这个有着超凡太空品质的腕表系列,将继续为地面和太空的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计时体验

欧米茄超霸腕表也在期待着,和人类一起,重返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