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壹心理主笔团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心中最难解的那些问题,大多因为思维方式的禁锢。
于是,很多人开始学习所谓牛人的思维方式。
曾经,网上有个问题很火:" 厉害的人在思维上跟普通人有哪些不同?"
看过后,发现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
思维的大厦,非一日建成。首先,我们需要看看是什么限制了自己,才能打破禁锢。
壹心理专访心理学畅销书作家采铜,问了 10 个关于思维的犀利问题,看看他如何环环解扣。
和我一起,拆掉思维的墙吧。

Q:你觉得最禁锢我们的思维是什么?
A:所有禁锢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最可怕的一种可能是 " 我是对的 " 这种想法。
人的思维方式是塑造我们如何思考的一把尺子。
但当我们用尺子去量东西时,从来没有去质疑过这个刻度体系,所以我们其实是受制于内心的很多思维方式。
如果一个人坚信 " 我是对的 ",然后千方百计加以维护,那就失去了所有革新自己观念的可能性。
所以,这一种思维方式是最需要我们警惕和提防的。

Q:如果最禁锢人的思维方式是 " 我是对的 "。但如果我不能相信我是对的,我需要依靠什么标准去做事呢?
A:抱着一种试错的心态去做事。
我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试试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为什么最后能从所有的其他物种中脱颖而出?因为我们有怀疑的精神。
一般动物喜欢在一个熟悉的世界里,从一而终,从生到死。人却非常善于去探索未知世界、新的环境。
人靠什么能够在新的环境里生存?
尝试。
这种尝试是允许失败的。
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是对的,他就不允许自己失败,因为失败了岂不就证明他错了?在这种顾虑下,他就不可能进步。
03 学会质疑权威
Q:人要有自我怀疑的精神。如果一个人陷入自我怀疑,不去质疑权威,实际上又不是他的错,就会导致内心的冲突,怎么办?
A:自我怀疑和质疑权威都很重要。
对与错的判断,衡量的标准应该是用科学精神,用证据说话。
我们要用客观的、不以任何人意志和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证据,来证明一件事情,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还有科学的方法,就是通过有控制的观察来研究一个事物。
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它既不是对自己迷信,也不是对他人迷信,他相信客观的、可验证的证据。
我对自己是存疑的,对他人对权威也是存疑的,存疑并不意味着否定,只是说我不迷信而已。
04 遵循内在的冲动
Q:如果今天我要去做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我身边的人觉得不可行。您是会建议我尽力去求证,找到更多证据证明,这件事是适合我做的吗?
A:首先,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最早就是只有极少数人相信这个事情,最后证明他们是对的。
如果这些极少数人不存在,可能整个世界都会一直保持对这件事情错误的看法。
跟大众主流的声音不那么一致的一些东西,反倒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去尝试的。
当然,这种探索应该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冲动,既不是对他人的故意逆反,也不是一味顺从。
别人不能指挥你干啥干啥,我觉得任何其他人都没法给出这样的建议。
它必须是你自己内心的一个选择,或者听从你内心的一种直觉和冲动。

Q:我们需要自我怀疑精神,也要去遵循内心的冲动。如果陷入矛盾,怎么办?
A:人注定会有矛盾,人是在矛盾中去求索答案。
我说的自我怀疑,它是一种理性层面上,而非感性的。
人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一个人的自我中,要有丰富的理论和丰富的感触,缺一不可。
如果两者失衡了会怎么样?
比如,一个人很感性,而没有用一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去思考一件事物的能力,只是完全听从自己的情感,有时候就会挖坑让自己跳进去。
而如果一个人特别理性,缺少感性的驱动,就又会像一个机器一样生活。他内心可能是苍白的、干涸的,他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
这时候,他难免会陷入一种虚无。
06 纠结时学会循序渐进
Q:一个人习惯性陷入纠结时,怎么办?
举个例子。我很喜欢登山,我内心的冲动想去挑战登很高的山,但理性上自我怀疑我的能力做不到这一点。
A:应对纠结,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阶段性地实现你的目标。
很多人的纠结,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好处理事情的次序问题,没有对自己现有能力和资源环境加以客观评估。
他可能活在一个很主观的世界里,把个人愿望或欲望放大到特别大的位置,扭曲了对世界的客观看法。
比如说登山。
我们要循序渐进,从最低的山开始,不断积累自己这方面技术、能力、经验。
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训练,只在脑袋里去想 " 我要不要去登珠穆朗玛峰 ",是一个完全超脱于现有经验、生活环境的很滑稽的事情。
07 树立内心的标准
Q:有一种人是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他们内心是没有标准的。这是否源于他们一直在用一个很主观的,比如从上一辈那里得到的视角看世界?
A:人的标准,必须来自他的内心,但也建立在他对客观世界的客观理解基础上。
标准来自他的内心,不是来自于他人。不是来自由他人或整个社会的依从性、从众性。
当我们能更理性、更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后,我们就不太会容易去迷信某个人的某些观念想法。
比如,长辈说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报这个专业,你工作你就应该做这个工作,他就一定不是言听计从的,是有批判性地吸收。
如果一个人他本身对这个世界理解不足,那就是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了。当他能够很客观地看待这个事情以后,他也更善于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内心相信的东西,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孕育和成熟、生长过程。关键是他有没有试着去形成一个比较独立自主的的思考方式或思考习惯。

Q:有些人很容易处在一种思维混乱的状态,不管是恋爱,还是职场上带来的困扰,您有什么建议?
A:逻辑混乱是一种长期的思维习惯,好比口头禅,口头禅是一种说话的习惯。
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工作记忆。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工作记忆的角度去理解它。
逻辑混乱是他的工作记忆太狭窄了,从小可能缺少非常清晰的思考训练。他难以把多个不同的对象加以有条理地梳理,他要处理的东西太庞大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纸和笔来解决。
你光在脑子里想不清楚,你把你混乱的东西把写出来,做整理。
我喜欢在一张白纸上去梳理我的思想,梳理我的想法,构思我的作品大纲。
比如,你现在要处理几个人之间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觉得头绪太乱,那就写下来、画下来,张三李四相互之间画几条线,再写一下每条线是什么关系,画完以后就清楚了。
09 找到更多模板
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更多
Q:有的人只能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有的人会想出无数种。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A:一个人的认知活动,都可以理解为模式识别。
如果你的头脑中存储的识别模板越多,你去接纳和理解不同新事物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你无法形成足够多的模板,就没法形成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看这世界的方式,就是支离破碎的。
10 道理都懂但我做不到,是不存在的
Q:有一句话叫 " 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 ",阻碍人去行动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A:"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这是一句很无知的话。
他以为道理他都懂,很可能道理他只懂了一点点。
你能想象一个真懂所有道理,一件事情都做不到的人吗?
实际上,他懂得的恐怕只是似是而非的或者非常粗线条的道理,而大多数的道理是伴随着行动才能领悟的。
可是三分钟热度的人,就是想了一下,那一刻就很激情澎湃一下,然后就没了。道理呢,他其实并不掌握丝毫。

Q:那些在某一方面很厉害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你觉得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A:精进。
关心过程。
在我眼里不管多牛的人,都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修炼出来。
厉害的人很注重 " 精进 " 的过程,他们会慢慢学习或改进,而不是只看到结果。
我们只有了解过程,才能真正知道一个非常牛的人,他那些妙至毫颠的作品是怎么样形成的。
现代人焦虑的很大原因是追求速成,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越快越好。30 天搞定一个东西,就像吃泡面一样,三分钟一碗面出来了。
一个人如果 30 岁前没有赚到多少万,就觉得是人生的失败。这种心态之下,会产生无数的失败者,也会产生无数的投机者。
而真正的扎扎实实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真的很少。
我们就会焦虑。
你要求自己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不焦虑才怪。最可悲的是你焦虑了多年以后,发现还是白焦虑了。
任何的学习就像建房子一样,要有地基的。你不可能先盖一个屋顶,再去盖一个地基。
比如思维,是建立在知识的材料之上的。没有知识,光讲思维是一个空洞的肥皂泡,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学习这件事,哪怕是慢速的方式达到很高的目标都很难,还要用速成的方式来达到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你需要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一个慢性的方式来提高自己。
写在最后
采铜说最禁锢我们的思维是觉得 " 我是对的 ",所以人一定要有自我怀疑的精神。
我却觉得,最禁锢人的思维有两个,一是觉得 " 我一定是对的 ",一是觉得 " 他一定是对的 "。
于己于人不存疑,都会让人陷入思维之墙。
所以,人一定要有自我存疑和质疑权威的精神和习惯。
最后,采铜说,厉害的人,都懂得精进,我不能再认同这个观点了。
人最大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
希望我们都可以走在一条精进之路上,既能达到目标,又能不被焦虑控制,看到沿途的人生光景。

壹心理主笔团
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 90 后
为你推荐
正如采铜所说,没有客观、理性认识世界的知识,光讲思维并不可靠。
毋庸置疑,心理学是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
用心理学的模板,重新思考身边的人和事,你会突破 " 深以为然 " 的局限,得到截然不同的、更接近本质的见解。
向你推荐由吴晓波、李叫兽、哈佛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毛利华力荐,北大名师张昕的课程——《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学》。
本次课程打磨 1 年,推倒重来 5 次,只为给你呈现最科学、正宗、实用的心理学。
这次,张昕老师帮你掌握一套心理学的底层方法,提升理解不同新事物的能力,让你成为生活中的" 心理学家 " 和 " 问题解决专家 "。
请慎重,因为你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 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