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电子支付领先全球?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79- 中国电子支付

作者:小贝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你已经告别现金多久了?

现在的人出门早都不带钱包了,直男的裤兜里也掏不出几百元大钞了。偶尔也会遇到停车费只能付现金,团团转找人兑现钱的尴尬局面。但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已经越来越远离现金交易了。

有的人只是钱包里没钱

有的人是哪里都没钱

这得益于中国发达的电子支付系统。上到五星级酒店,下到路边冷饮店,每个商户都可以扫码付费,只要手机还有电就都好说。

这套全民系统可是羡煞了不少发达国家的经济专家,但中国的这个成就还真不是谁都能轻松做到的。

电子支付中国的香

生活在中国的人可能感觉不到中国的电子支付究竟有多发达。

说来你可能不信,调查显示,我国日常交易中有一半以上都已经实现了电子支付化,比较激进的数据则认为中国已经有 80% 的交易都通过电子支付完成。小小一个二维码,也让中国走到了世界去现金化的前列,仅次于美国和欧元区,位列世界第三。

美国第一,欧洲第二,中国第三

表格来源 @《2018 年世界支付报告》

其实去现金化排名还不能完全反映电子支付在中国的热度,它的计算范围包括了支票、信用卡、借记卡等等。美国的信用卡体系相对完善,世界上 40% 的信用卡交易量都在美国产生,因此在总量上,美国是去现金化世界第一。

但如果刨去信用卡部分,只看电子支付,中国 2017 年的市场容量就已经超过 200 万亿元,是同期美国的 90 倍。说今天的中国基层的消费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社会,已经不是空话。

扫码也可以随喜功德

世界上紧随中国之后的,是一系列东南亚国家。泰国的电子支付使用率已经攀升到了 67%,越南 61%,印尼 47%。这也都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又靠近大力推广电子支付的中国,取得如此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东南亚的电子支付市场增长迅猛

泰国、中国香港、越南、印尼、新加坡

谁会是下一个风口?

数据来源 @普华永道

新型市场里比较尴尬的是印度。这个国家前年刚刚经历过一次激进的币制改革,要求商品交易信息都必须电子化。这本是电子支付成长的好机会。然而经过两年的发展,印度的电子支付覆盖率仍然只有 8% 不到。

这个数据实在不像是发展中国家,倒和德国这样比较顽固的发达国家持平。在德国,人们非常抗拒电子支付,仍然习惯使用现金,连信用卡都不是很常见。英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电子支付覆盖率只有 13%。比德国人好一点的是,英国人至少喜欢用卡片,出门也不爱带现金了。(以上信息来自 eMarketer)

德国人似乎非常沉迷实体世界

在数字化时代不知道能跑得多快

图片来源 @eMarketer

虽然国外也有很多公司看好去现金化交易中的巨大商机,但各种尝试最多也就是不温不火,还从没有一个主要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几年间就在电子支付领域弯道超车。

为什么我们都爱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看上去是一种云技术的胜利,事实上却和实体世界条件联系多多。

首先是电子支付工具,也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根据美国皮尤中心的数据,2018 年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 68%,比法国、日本等国都高,换算成人口接近 10 亿。相比之下,印度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只有 22%,他们在电子支付上走不快原因就在这里。

在印度这么小就拥有智能手机的

一定是富二代咯

(图片来自 pixabay )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起家于珠三角,从山寨机做起的国产手机企业做了巨大的贡献。正是他们从那时起不断推出功能款式受欢迎,价格也低廉的智能机,才在中国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

其次是电子支付依赖的网络条件,中国的优势就世界罕见。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是央企,在基站铺设时不完全考虑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政治、军事、地区均衡等目的,在最偏远的地方也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网络全覆盖

基站无处不在

目前中国的手机信号覆盖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 80%,当一个云南山区小村里的中国人也能找到手机信号,电子支付全国普及的基础条件也就具备了。

第三是使用习惯问题。这主要是对标英美等信用卡系统推广多年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信用卡上透支、找优惠信息,而日常生活中小到一辆出租车都有自己的 POS 机,使用非常方便,自然就没人觉得电子支付有必要。

英国出租车也可以刷卡

注意车窗右下角的牌子

合作结算系统都在上面了

(图片来自 Pixabay )

而在中国,人均信用卡不到 0.5 张,大多数还集中在少部分会玩卡的人手中,实际普及率不到 3 成。要求烟杂店出租车普及 POS 机也并不现实。这时候只要扫扫码就能付款的电子支付当然就凸显了自己的便捷性,人们纷纷用脚投票放弃了现金。

最后是中国网购带来的新消费场景。

然后在家等快递就好了

图片来自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电子支付其实是在网购时,这种情况下的电子支付就是为了解决网购过程中无法退款的不信任问题。而在线下消费市场发育不完全的中国,网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消费场景。当两种技术叠加,化学反应就发生了,引爆了一个体量巨大到领先全世界的数字新领域。

最后的麻烦就要被扫除了

扫码扫了这么多年,恐怕没有人会想回到用钞票结账的时代。

但仔细想想,电子支付其实也有点麻烦。你要拿出手机,打开锁屏,打开支付 APP,自己扫码或者给店员扫码,再刷脸或者输密码确认——一共有五步,其实并不是最方便。如果像我上一个手机一样用了 5 年,还会卡在载入界面,被服务员小哥吐槽一句。

我在第一步解屏就卡住了

全程用时半分钟

便捷性,可能是使用电子支付的最后一个痛点了。你有没有想过电子支付更进一步进化,会变成什么样子?最近,我们就发现了一支名为《手机闪付奇遇记》的短片,展望了电子支付的未来,还挺朋克的。

话说这有两个朋友抢着买单,这种事总是很容易演变成不愉快,结果就打起来了。

两人为了让对方闭嘴还撕掉了对方的嘴……

都到了这时候两个人还在争到底谁付钱的问题。

最后是一个朋友解了围,双击电源键,验证指纹后就把钱付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买单的朋友只是用了双击电源键的方式,就唤起了一个支付界面,验证指纹后和收银员的 POS 机一碰,就完成了支付动作。整个操作,只有双击电源键唤起支付界面和验证指纹 / 密码两个步骤,非常简单。

放在这么魔幻的短片里,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一个科幻场景。但其实,这是由银联手机闪付推出的一套教学片中的第一部。只要你手机里的 " 钱包 " 有绑定银联卡,就可以这么任性地用双击电源键等方式唤起支付界面,验证指纹 / 密码,快速支付完成。

华为、小米、OPPO、苹果、三星、魅族 这六大手机品牌可能早就领教过这种技术了。这些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 NFC 支付硬件,简单来说也就是在手机里植入一块可以被扫描的芯片,买单、坐地铁的时候刷刷手机就可以了。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与银联手机闪付合作的基础上的。

不信就来看下一个视频:

酒馆里的硬核小姐姐以为手机闪付是个 APP。

没想到唤醒了一旁沉默的魔术师。原来银联手机闪付根本就不是 APP,而是各类手机 Pay 的总和。

说着他就变出了 6 家厂商的手机,全部挂载了银联手机闪付。

小姐姐都忍不住要试用一下了。

对于一些数码潮人来说,手机闪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鉴于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新玩意,使用习惯一时还改不过来,银联手机闪付还准备了一组二维码,可以用大家熟悉的扫码支付。

下面这位大爷就是受益者:

大爷一开始没明白闪付是个啥。

结果闪侠前来教学,闪一闪就付,当然叫闪付啦。

然而大爷还是有些犹豫,毕竟一把岁数刚学会二维码,瞬间又被淘汰的感觉真不好。

这时候又来了一个西部骑士,双击电源键唤起支付界面,验证指纹 / 密码后,原来也可以用二维码支付,而且都不用再点开 APP 了,非常方便。大爷也终于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这个新技术。

看了半天,我才终于明白,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电子支付好吗!

什么还要点开锁屏,点开 APP,点确认,根本就没有照顾到人类的惰性啊!

扫码什么的,果然已经是上个时代的操作了……要让电子支付的效率和体量再增长,我们早晚会迎来闪付的时代。一起来学习一下银联手机闪付的步骤吧:

1. 双击电源键等方式唤起支付界面;

2. 验证指纹 / 密码;

3.NFC 支付或二维码支付;

银联手机闪付支持六大手机 Pay,包括 Huawei Pay, Mi Pay, OPPO Pay, Apple Pay, Samsung Pay, Meizu Pay,只要进入手机里的 " 钱包 " 绑定银联卡,就可以使用银联手机闪付了!这就是所谓的#不打开 APP 就支付#!而且在公交、地铁、便利店、超市、快时尚、咖啡店、快餐店等等场景都可以使用,覆盖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没看懂的话,看一支短视频你就懂了:

以华为手机为例:进入手机里的 " 钱包 " 绑上银联卡,然后到 " 我的 " 里面的 " 便捷设置 " 中去开启 " 便捷刷卡双击电源键设置 ",这样就可以实现 # 不打开 APP 就支付 #!

发现了吧,所谓的#不打开 APP 就支付#其实就是通过双击电源键等方式,快速唤起支付界面,以验证指纹 / 密码来完成 NFC 支付或二维码支付,验证在前、支付在后,安全可靠。是不是真的很快速又便利!

7 月 22 日到 7 月 31 日还有超过 5 万家商户推出了刷银联手机闪付享 5 折优惠的活动,早点学起来,进入各大手机里的 " 钱包 " 绑卡,即刻享受银联手机闪付 #不打开 APP 就支付#!小心别落伍哦!

点开原文链接,仔细看看绑卡优惠详情吧!

- 广告 -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