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在山东举办的 2019 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报告中透露:中国将于 2020 年探测火星。
曾几何时,探索火星似乎还是很尖端的科学技术,甚至属于 " 科幻 " 范畴。但最近几年,这事儿似乎悄无声息的即将成为可能了。
火星适合人类居住吗
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条件。无论哪一颗星球,只要满足这三点,就有成为人类下一个家园的潜力。而火星恰好同时具备这三点。
火星到底适不适合人类居住?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不太适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不适合——万一将来人类的科技水平足够牛 x 了呢?

火星的确很有潜力
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远的星球,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它的表面也有大气层,有氧气存在(虽然含量极少)。
近几年,人类接连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去年,NASA 更是宣布在火星上发现了有机物存在的切实证据。这为火星可能孕育生命提供了基础。

然而,尽管火星满足了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条件,但火星依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火星夏天最热达 27 ℃,似乎还行,但冬天最低温可达 -155 ℃,冻死人。火星表面平均温度仅为 -55 ℃,总的来说依然不能居住。人类恐怕只能像《流浪地球》那样住在地下城里。
2)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很多,密度只有地球的 1%。稀薄的大气无法 " 锁住 " 水分,因此火星地表非常干燥,比沙漠还荒凉。

3)虽然人类已发现了大量火星上存在水的证据,但也仅限于 " 有 " 而已。火星上的水以什么形式存在、能不能长久稳定存在、能不能喝、如何开发都很成问题。

去年,一个意大利团队发现火星南极冰盖之下可能存在液态水湖,但这个结论依然颇具争议——而且它很大概率是一个卤水湖,齁死人的那种。
赞同的声音
科技总要不断发展,当前的困难并不能阻止人类尝试移民火星。
甚至有人想在有生之年就登上火星——最出名的就属埃隆 · 马斯克了。

登上火星后,接下来干嘛
登上火星后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基地。但目前来看,直接在火星地表定居是不可能了。
目前国际上提出的方案都是 " 盖大棚 "(封闭式火星基地)。就比如下图的方案,就是 NASA 提出的。

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于 2016 年年初正式立项,并计划在 2020 年左右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卫星。我国还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红崖地区建立了火星模拟基地,这里独特的雅丹地貌被认为是 " 中国最像火星的地方 "。

有了基地,然后呢?
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机遇号和勇气号就已经证明了火星上的太阳能非常充足。机遇号原本只计划工作 3 个月,结果愣是靠太阳能续了 10 多年!
氧气:火星大气里的氧气肯定不够用,不过火星土壤里含有丰富的高氯酸盐,只需简单加热就能产生氧气。
水:有科学家指出,火星地下含有至少 3% 的水冰,北极冰盖底部也有大量水冰。但如何开发就比较棘手了——这应该是目前最大的困难。
食物:现有的无土栽培、LED 养殖技术完全可以在火星上使用。而且由于火星的二氧化碳含量远超地球、重力更小,植物可以长的更高更大,产量爆炸——不用靠蚯蚓干度日了!

矿产资源:要从地球上运吗?可以,但没必要。火星距离小行星带非常近,这里飘着几十万颗小行星 + 数亿颗极小星体,矿产资源取之不尽。届时我们只需用航天器把小行星 " 拽 " 到火星附近,依靠引力就能直接让资源从天上掉下来——难度和成本甚至比从地球运输还要小。

成为 " 火星人 ",其实已经不难了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感觉到了:" 人类登陆火星 " 在 10 年前似乎还属于 " 科幻 " 范畴,但如今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相当可行了,也许我们真的能在有生之年见证人类成为 " 跨行星物种 "。
想了解更多与火星相关的前沿知识吗?果壳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在读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毛新愿合作,推出这套《流浪星球 · 下一站火星》音频专栏。



仅需 49 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