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骗毒枭,这个国家如何被整垮?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77- 传销骗毒枭

作者:霍大元帅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2008 年,拉美国家哥伦比亚曝出新闻,在该国影响力极大的一家集团公司被官方定性为 " 金字塔模式 ",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传销,被强制干预取缔。而在这家集团公司背后,大大小小有 250 多家小企业,和受其启发而诞生的更多其他传销公司。

一夜之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像被抽干了精气一般一蹶不振。而这一家触手遍布哥伦比亚全国,甚至在其他南美国家也具有影响力的传销公司之死,也差点掀翻了揪出它的时任总统。

说它是拉美惊天大案,一点也不为过。

拉美银三角领袖

21 世纪初的哥伦比亚,面临着一场艰难的产业转型。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哥伦比亚是世界毒品的中心之一,其南部与秘鲁北部、玻利维亚西北部合称世界 " 银三角 "。非法出口的可卡因,是哥伦比亚的拳头型输出产品,为美国乃至欧洲的瘾君子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快乐之源。

美国榨干拉美,也会收获恶果

可卡因提取自一种叫古柯树的灌木植物的树叶。这种植物就原产于南美洲,当年欧洲殖民者亚美利哥 · 韦斯普奇(也是美洲这个大洲的冠名者)来到南美时,就对当地人平时喜欢嚼古柯叶的行为很感兴趣。不过他没有亲自尝试,因为他觉得嘴里塞满了树叶自得其乐的印第安人实在是野蛮透顶。

能看出他在嚼什么么?

(图片来自 wikipedia@Brooklyn Museum)

然而殖民前辈的嫌弃并没有让后辈们摆脱真香定律,后来的殖民者在和印第安人交易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品尝古柯叶,并从中体会到了非凡的快乐。

而且随着欧洲人的殖民和需求

古柯叶和衍生出来的产业开始向世界传播

这是因为古柯叶中含有由 5- 羟色胺、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组成的成瘾成分。通过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作用,它能让人感到精神激动带来的快感,以及心跳加速和体热出汗的畅快感。这便是后世提纯的制成品可卡因的主要成分。

可卡因的结构

(图片来自 wikipedia@Ben Mills)

由于其对人体的独特功效,古柯树本身是一种土著药物,能够对抗高山症,还能消除饥饿和疲劳感。事实上,最早可口可乐的配方里也有可卡因,也并没有造成恶性后果,只是因为当可卡因的名声逐渐恶化之后可口可乐才将其从配方中抹除了。而人们最早提纯可卡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将其作为麻醉剂。

19 世纪的可卡因止痛广告

(图片来自 wikipedia)

上世纪 60 年代,就成为了哥伦比亚毒品贸易的窗口期。那是美国垮掉一代逐渐成年的时候,他们的幼年期与刚刚过去的二战重合,构成了这些人精神内核中高度反战、反主流的底色。而二战后持续绵延的冷战氛围,又让他们对当下的主流文化产生了高度的怀疑。使用毒品,成了这代人外化精神世界,与外界隔离的一种手段,跨越美洲南北的大宗可卡因贸易便应运而生。

健康的大脑与可卡因成瘾的大脑

先破坏你意志力的生理基础 ...

(图片来自 wikipedia)

在哥伦比亚政府军难以抵达的丛林工厂里,可卡因以 1500 美元 / 公斤的成本生产,等到了美国街头就变成了 50000 美元 / 公斤。银三角带里的农民、城郊小工厂里的工人、坐镇首都波哥大的毒枭、远在墨西哥负责转运的司机,每个人都能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一堆一堆的往美国运

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第一,哥伦比亚有一部分高收入经济体系与国家税收无关,且有强烈的对抗情绪。这些地区高度依附于北美市场的消费力而存在,并只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是高度不稳定且经济潜力非常低下的区域。

这是一个以原材料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

而 " 最有利可图 " 的毒品类则不会反映在其中

相比辛苦的挖煤,在毒品产业赚钱吸引着不少人

第二,位于毒品产业链上下游的哥伦比亚人已经养成了赚快钱的习惯,对勤恳劳动和积蓄失去了兴趣,只想做铤而走险,能捞一笔快钱的工作,成了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每天想着掉馅饼的人群。

依靠贩毒成为世界级富豪的巴勃罗 · 埃斯科巴

有着庞大的私人军队,简直是一方军阀 ...

(图片来自 wikipedia@Colombian National Police)

这两点,都是哥伦比亚后来成为一个传销之国的基础。

拉美传销大师

哥伦比亚政府与毒贩之间的斗争贯穿了这个国家的现代史。21 世纪初执掌哥伦比亚总统大权的乌里韦总统就是凭借对毒枭的强横态度上台的。在他充满争议的打击下,哥伦比亚毒枭们的气焰大大收敛,毒品种植不再那么有利可图。

哥伦比亚军是拉丁美洲国家中交战时间最长的一支军队

对抗各种动乱、武装贩毒团体和左翼游击队

已长达 50 余年

有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

那些曾经在毒品种植区横行霸道的高收入人群也开始收敛,寻找更正规的渠道投资试图洗白自己。

然而相比起毒品贸易带来的收益,正规渠道的投资回报率实在不能令人满意,资金回笼的周期也过长,让他们很不满意。

哥伦比亚 - 麦德林这座大城市

曾经毒枭是这里的主宰

而今要想转型为年轻人打拼实现梦想的地方

那真是不容易

(图片来自 wikipedia@DAIRO CORREA)

这是滋生传销最好的土壤。一个名叫大卫 · 穆尔西亚 · 古兹曼(David Murcia Guzm á n)的年轻人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2005 年,他开办了一家名为 DMG 集团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售提货券,持有人凭券可以去电器商店以优惠的价格换购家电。老用户的加入资金被称为 " 入场费 ",价值 5 万 ~20 万比索(合 150~700 人民币)。对于从毒品行业脱身的小康群众来说,这笔钱不大,而且还有优惠换购的活动,大家纷纷趋之若鹜。

通过在首都打出知名度,并吸引不少社会名流加入,穆尔西亚的商业帝国开始向零售、家具,甚至汽车和国际物流发展,DMG 的换购券可以购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事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味的。

穆尔西亚要求自己的老用户们去发展更多新用户,回报则是 100% 的 " 入场券 " 金额。发展的新用户越多,能够收到的回报就越多。这已经构成了庞氏骗局的基本格局了,任何行业都显然不具备快速赚取 100% 差额资金的方式,当最后一批新用户入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资金链条的断裂。

随着资金链越来越长,用户开始无法及时兑换自己的换购券。为了不让用户挤兑影响现金流,DMG 集团禁止用户与内部管理员直接联系,只给了电子邮箱地址单线联系。而发函询问的答复往往是 " 稍安勿躁 " 这样的缓兵托辞。

在 Autopista Norte 展会附近的 DMG

而穆尔西亚本人还是经常会出现在公共场合,通过与名人合影、向贫民发放慈善物资的方式刷存在感,为新老用户注入信心,甚至还公开批评现任政府,树立公知形象。人们见到这位创始人依旧风采卓越,出入上流社会,自然对公司也比较放心。

一颗定时炸弹,就这样哥伦比亚国民间快速流转。

善款变豪宅豪车

DMG 集团快速融资的秘密并不难参透,眼馋的竞争对手们纷纷学习,推出了类似 " 以老带新 " 的换购券活动,搭配慈善牌疯狂吸粉融资。一时间,这个人口不过 5000 万的国家冒出了大大小小 250 家传销公司,平均 20 万人就有一家。

其实用户们也并非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字塔模式(传销),但正如前文所述,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快速来钱的方式,并且急于把毒资洗干净,穆尔西亚开创的卖货、撒币加慈善模式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传销恶疾难免风行全国。

而在哥伦比亚大获成功之后,穆尔西亚也把目光投向了情况相似的邻国:巴拿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在他的远期规划中,这条资金链还要延伸到南美强国巴西,为金字塔底层找到源源不断的强势韭菜。

上次输出毒品,这次输出传销?

但他的计划并没有成功,从传销同行们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冒出的时候,这种令人费解却吸引力满满的商业组织就已经被哥伦比亚政府盯上了。他们一直怀疑这些机构其实是洗钱机器,并且和该国的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有关系。

哥革武武装人员

2007 年,哥伦比亚政府截获了 DMG 公司的一个可疑包裹,里面果然有 FARC 提供资金的证据。有了证据支持,调查和抓捕行动便师出有名,警方在一年后掌握了 DMG 传销骗局的关键证据,在邻国巴拿马控制了创始人穆尔西亚,并接管了 DMG 集团的所有资金。

当这位慈善巨子被抓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他长期包租了一家豪华酒店的一层楼,车库里的豪车至少有 12 辆,全是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和奔驰这样的顶尖品牌,以及 3 艘游艇和 2 架私人飞机。一直以为他将善款悉数用于穷人的用户们这才知道,原来他把钱都用在了自己的享受上。

对穆尔西亚来说,买这些奢侈品并不困难。根据哥伦比亚警方的统计,DMG 公司先后从全国 200 万用户手里收敛了 4 亿多美元的资金,而这些钱,基本上都和穆尔西亚的个人财富绑定,真正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少之又少。

突然崛起的 DMG 集团突然爆雷,引发了哥伦比亚全国性的轰动。人们走上街头,在公司总部门口要求兑换资金。然而由于多年的挥霍消费和政治献金,公司账户上能够用于兑换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投资者想要拿回本金是无望了。为了防止挤兑蔓延成暴乱,波哥大市长还启动了紧急状态,对全城实施宵禁。

但回不来的钱,就是回不来了。

其实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哥伦比亚是拉美各国中受到波及较小的一个,金融市场还算稳定。但传销大案曝光,却让哥伦比亚陷入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有意思的是民众的反应,他们并没有觉得 DMG 集团祸国殃民,而是认为乌里韦政府不作为,坐视 DMG 集团做大,才招致巨大的损失。支持率一度高达 90% 的乌里韦本人也受到牵连,支持率跌破半数。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在投资方面是个笨蛋,人人都梦想着不劳而获的高收益,并相信那些为他们编织神话的人。要在传销帝国泡沫自动破裂之前揭穿他们,真的很需要政府的勇气。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