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英美国家的空气曾经“甜”到发臭?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谁家还没点雾霾

作者:猫斯图

  制图:鱼木头 / 编辑:酸奶泡

在德国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遇到过一次空气质量红色警报。消息曝出,全城震惊,居民就差围堵市政厅去要个说法了。

这本是一座盆地城市,污染物在上空堆积也属正常,而且从直观上感觉,我并没有发现天空明显变色或者空气有异味。后来空气污染没几天就散了,事情不了了之。我嘲笑熟识的德国人大惊小怪,却被反呛了一句:" 你们中国天天雾霾,当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我们城市可从来没有这么脏过。"

飘出来的都是污染  

(图片来自 youtube@AP archive) 

这代表了很多欧美普通人面对空气环境问题时的态度:我们发达国家自古以来天朗气清,只有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才是雾霾漫天。

只可惜当年我没有遇到今天要推荐的这两本书。不然就可以用数据帮他们复习一下历史,看看谁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没有点环境烂账。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两本书,分别叫《雾都伦敦:现代早期城市的能源与环境》和《烟囱与进步人士:美国的环保主义者、工程师和空气污染(1881~1951)》。标题很实诚,两本书就是讲英国和美国的空气污染史的。而且在时代上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烟囱与进步人士》的开头,正好续上了《雾都伦敦》的结尾。

左右滑动查看两本书

所以虽然这两本书讲的是两个不同国家,但我们还是可以把它视为一部从 16 世纪直到 1951 年的完整的欧美国家空气治理史看待。强烈建议你直接买一套,不然看到一半没了心里也容易痒痒。

其实今天上午,我还有点犹豫要不要推这两本。现在市面上很多环保书立场先行,只会给读者脑中塞一堆零散的口号,罔顾经济现实,成为了一些野心家扩大自己的声浪的宣传机器。这类环保书做坏了环保类图书的名声,难免招致读者的反感。

一边喊口号一边打脸

(图片来自 youtube@康健)

不过在认真读完这两本书以后,我觉得还是值得一推的。

首先,这两本书都是专业的环境史学家所作,以陈述事实为主,附加少量评论和过渡语句,我几乎没有发现里面夹带什么私货。

第二,这两本书关注的是能源和环境变革中每一方的利益关系和基于自身条件采取的行动。这是非常真实的世界运转方式,人们需要考虑环保的投入产出比才能决定要不要做,而不是口号式运动式地来一下就结束了。

国际能源署表示截至 2040 年

可能有 90 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的加剧

但我们要不要搞环保拯救他们

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

(图片来自 youtube@paly4tech)

第三,两位作者的文字组织能力强于很多学者,让两本带有学术意味的书也能通俗好懂。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见过太多堆砌材料或是文字干枯的学术书,唯有那些擅长写作的学者才能把庞杂的材料串成一部纪实小说让更多普通读者也欣赏到。

反正光看章节小标题

我就挺感兴趣了

再曝个八卦吧。

上周末我受邀参加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年度好书年中评选,这才有机会翻了翻这两本书,结果就被迷住了。今天能向你推荐这两本书也是个缘分。

而且经过评委的表决,《雾都伦敦》最终入选了年中十大好书,《烟囱与进步人士》也进入了最终表决圈。看来不仅是我,很多其他专业书评人也对这两本书好感有加。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些这两本书的内容:

《雾都伦敦》主要关注的是 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伦敦因为煤炭使用导致的空气高度污染问题。

雾霾成灾时的伦敦

(图片截自 youtube@underknown)

17 世纪的伦敦是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格兰的绝对中心。当伦敦人口达到 50 万的时候,英格兰第二名的城市才几万人。大量民众聚集在伦敦,能源供给就成了问题,周边的树都砍得差不多了,他们只能用煤炭取暖。

煤炭的应用后来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越来越多在大城市的厂房也开始用煤炭了。比如要烧锅炉蒸馏的酿酒厂,就是居民区里的污染大户。它们排放的烟雾不经处理就进入了大气,钻进了附近居民的家里。这引发了居民和酿酒厂主的激烈矛盾。

污染严重的工厂们

(图片截自 youtube@mingjingnews)

双方闹上了法庭,法官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如果一刀切地消灭煤炭锅炉,对快速城市化的伦敦经济是一种伤害;但如果置之不理,居民的居住环境无疑就恶化了,很可能动摇统治基础。

当时的医学家也致力于证明煤炭烟雾对人类健康有损害。但由于缺乏现代医疗的长期监控手段,从科学上来说,医生们的论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更让法官和王室为难了,究竟要不要禁止煤炭使用,成为了近代伦敦最重要的市政议题。

流水线上的煤炭

(图片来自 youtube@紐約時報中文網)

争吵持续了一百年,也没有吵出个所以然来,伦敦倒是真的变成了一座 " 雾都 "。在更具讽刺威力的滑稽剧院里,演员们还把伦敦称为一座 " 臭城 "。

市中心靠近工业区的地方实在太恶心,有位有哮喘的国王都不得不搬到泰晤士河上游的行宫避避风头。

国王都跑了,有钱人也要想办法远离垃圾城市啊,伦敦著名地标西区就是在那个时候成型的。有钱人跑到西区买断小工厂并关停,创造了一片宜居的小天地,上流社会纷纷前来定居。服务于上流社会的剧团也跟了过来,这才让西区成为了和百老汇齐名的剧院区。

如今伦敦西区的街道

(图片来自 youtube@watched walker)

中产这时候就有点绝望了,他们买不起西区的房子,但也不想在伦敦这个毒气室里呆着,就只好拖家带口到郊区去透透气。欧洲的双休日远足、野营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培育起来的,这种活动比呆在城市里健康的观念也深深烙在了欧洲人的文化基因里。

只有最贫穷的老百姓,挣扎在雾霾、污水、生活垃圾组成的城市迷宫里,无处逃避。但就是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伦敦,因为在伦敦,就算是纯捡垃圾吃,也比乡下亲戚们被资本家疯狂圈地变成失地农民强。

农民: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啊

1819 年,英国诗人雪莱已经把首都称为 " 地狱 " 了,说这是 " 一个人口众多、烟雾弥漫的城市,这里有各种各样被毁掉的人,却极少或没有快乐的事情。"

太惨了,可是大家好像都没有办法。因为工业化是支撑大英帝国全球霸权的主要技术抓手,人民也有赖于工业化提供的岗位养家糊口。虽然负外部性巨大,但不停运转的蒸汽机让政府和民众都从中获利,所有人都对污染欲罢不能。

在工业革命期间空气污染水平上升

才催生了 19 世纪中叶第一部现代环境法

(图片来自 youtube@St.Dolill)

问题一直要到下一本书的时代才看到了曙光。

1880 年代是美国经济狂飙突进的年代,被马克 · 吐温称为 " 镀金时代 "。负责为时代镀金的,是蒸汽机,更是为蒸汽机提供能量的煤炭,所以在这个时期美国东北部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快速下滑,眼看着就要到老东家英格兰的水平了。

纽约的雾霾水平

跟伦敦半斤八两了

(图片来自 wikipedia@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这时候第一批站出来的是各地的妇女联合会——没错,女性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推动作用非常大,即使在英国,安妮女王也是第一个提出来要在伦敦严管空气污染的国王。这很可能跟女性对家庭的重视有关系。当她们发现辛苦收拾的房间很快就脏了,或者孩子因为空气污染而咳嗽不止,很自然就会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代价深恶痛绝。

妇女们的疾呼引起了社会活动家和官员的重视,越来越多人被发动起来关注环境问题。在美国东北部的一些城市,相关立法也跟上了。但是由于工业化为美国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收入,从资本家到政府都没有什么动力真正解决问题。

毕竟工业化以来国民生产总值涨得如此之快

谁还管环境污染

(黄色线条为第三世界国家 GNP 水平)

(图片来自 wikipedia@maestro2016)

另外,妇女和社会活动家毕竟是工业外行,他们对煤炭烟雾的产生机理不清楚,只是盯着尾部的烟囱不放。其实在烟囱里加装处理设施是很不划算的,远不如在煤炭生产、锅炉焚烧阶段就做好清洁煤的工作。

因此,当外行们的呼声转化为全社会对污染的重视以后,他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接棒的是更懂机械的工程师。美国煤炭相关的污染减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工程师介入后对锅炉进行的改造。聪明的活动家还把煤炭废气包装成了 " 机械效率 " 不高,让资本家们雇工程师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是一个工程师啊

擅长解决实际滴问题

(wikipedia@marcus wong wongm)

但改良设备也并非万全之策。所有的环保问题都会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在美国的这个时代,就是火夫工人。他们是蒸汽机加煤专家,一旦设备改良,甚至升级到了电气化时代,这些人就会失业。所以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反对环保政策的落实。

总之就是

这会儿纽约的空气也不是甜的

政府还真是挺头疼的。

但是最后,美国还是走上了一条环保之路。具体什么原因,就请你到书中自行寻找答案吧。我给两个提示:新能源和新战争。

在《雾都伦敦》的结尾,作者写了一这样一段有点泄气的话:

" ……至少在技术革新最终允许无需通过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就能获得增长之前,发展、能源和环境退化将携手并行。"

在伦敦雾都时代 100 多年后走上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我们其实也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句话是真理。

过去几十年,我们受益于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便捷的生活、丰富的物质,但买单的却是环境。不发展,人民无法幸福;过度发展忽视环境,人民也无法幸福。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这个经济和环境的临界点,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发展的成果反哺环境了。

要真正做好环保,我们需要克服利益集团的阻挠、找到新的技术路线、统一不同阶层人的观念,这是一条很长的路。

科技让污染监测更容易

(图片来自 youtub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英美两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先例,这也是为什么我想推荐这两本书的原因。

《雾都伦敦》,定价 69 元,在我们的微小店购买只需 54.9 元;《烟囱与进步人士》,定价 98 元,在我们的微小店购买只需 74.9 元。

套装更优惠,定价 167 的套装,在我们的微小店购买只需 124.9 元。

对了,这两本书分别都是今年 5 月和 6 月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你将是最早见到这两本好书的读者。

套装及单本

均可由此二维码进行购买

为我们和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从看懂这两本书做起。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 youtube@St.Dolil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