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72- 苏联猪肉产业
作者:顾安娜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1956 年,一群来自苏联各地的农业专家和游客排着队缓缓进入了全联盟农业展览馆(现为全俄展览中心)。他们将会在这里见到多达 300 头不同的猪猪。这些猪都是各加盟国和省(州)选派的优质猪,集中展示苏联几十年来的育种和养殖成果。

(图片来自 wikipedia)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猪,是来自加盟国拉脱维亚的 " 培根专用 " 猪,它在六个半月内长到了 100 公斤,是全场育肥效果最好的一只。

你基本想象不出和拉脱维亚有什么关系
这场展览会,正是苏联为保障人民吃上猪肉所做努力的缩影。
紧张的猪肉
和在中国一样,在传统的俄国社会,猪被认为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一个农村家庭拥有的猪越多,也就说明这一家生活水平越高。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像沃罗涅日河畔这样肥沃土地上养出来的好猪,还是皇室宴会必不可少的菜品。
没想到沃罗涅日还当过皇家猪厂 ...

等战争熬到 1917 年,俄国几乎被榨干
无法遏制的战损,后方的城市则趋于崩溃
不要说吃肉,面包都要吃不上了
(图片来自 wikipedia)

国内某大型批发网站如今猪饲料价格
比一袋大米贵
真 · 人不如猪

等到 1918 年十月革命成功,布尔什维克们接管俄国欧洲部分的实际控制权时,养殖业已非常凋敝了。而信奉科学的导师们很清楚,大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提高士兵和工人的身体素质。要在接下来的战斗和建设中继续实现大同理想,迟早要解决吃肉的问题。另外,猪骨、猪皮、猪鬃都是有用的工业原料,在以工业立国的苏俄(苏联),猪也将会成为国家富足的标志。
不知道当时的苏联群众看到这样丰满的资本家
会不会想把他生吞活剥了

没有一只猪能活着走出俄国
会卖萌的也不行
(图片来自 pixabay.com)

这个是真红肠
带着诱人的光泽
(图片来自 zen.yandex.ru)

导师知道人民群众对肉类的急切需求
现阶段只能在视觉上满足一下你们了
(图片来自 wikipedia@Игоревич)

没过几年就在领导下改天换地了

社会主义猪猪为工人提供弹药
(图片来自 zen.yandex.ru)

猪靠人养,要大规模出猪,先得往养殖行业里添人。这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倒不是个问题,正在实验集体化农业的苏联,有的是可供调配的工农,不仅要发动过去的俄族养猪人和其后代,还要发动以前没有养过猪的人,比如哥萨克人和犹太人。
哥萨克人虽然只是俄国的游牧边缘族群,但在历史上是为俄族人的发展操碎了心。在帝俄时代,哥萨克人就已经是帝国扩张的主要推动力,不仅承担东扩先锋队的职能,还负责驻扎当地维持治安,帮助俄族人消化新控制的地盘。
哥萨克骑兵
(图片来自 wikipedia@Mykola Samokysh)

善于服从命令的哥萨克人也并不抗拒,开始为国家在乌克兰养猪。
俄国老师傅手把带你,包教包会

一开始,犹太人对哥萨克人的推荐极为抗拒,因为犹太教规定禁食猪肉,养猪当然也就没有意义。但苏联的宣传攻势不断向犹太人宣传养猪的好处,比如有这样的歌词:" 明斯克的社区正在养培根猪,这是他们换取农业机械的办法。"
现在美国犹太人有超过一半都吃猪肉
毕竟猪肉辣么香

犹太人在宣传攻势中找到了养猪的理由
( 图片来源 http://ja-tora.com )

而在乌克兰,善于学习的犹太人学习技术比哥萨克人快得多,也愿意对猪舍条件进行投资,到 30 年代后期已经因高超的养猪技术而闻名全国了。在一首关于犹太人集体农场的诗中,有人说:" 猪,像狮子一样走在街上 "。
从东端到西端,谁也不能搞特殊化

1930 年初,苏联在哈萨克斯坦进行了激进的集体农庄改革,把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人圈养在半成品农庄里,最终造成了大饥荒。几年后,生产秩序恢复,原本在哈萨克斯坦难觅踪影的猪进入了这个加盟国。
别忘了,哈萨克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当年的饥荒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俄族人稳定上升,哈萨克惨遭重创
人口结构的改变,养殖业的改变也就不奇怪了

有了人手,有了养殖场,万事俱备,只欠小猪猪了。
真的是要从小培养的 ...

俄罗斯本土都太冷了
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这一带则是土地、水源、温暖都够了

冠军猪风采 体重 451 公斤不知道够多少人吃
(图片来自全俄展览中心档案馆)

隐藏在东欧草原里就看不见我
(图片来自俄罗斯农业电子知识库(SEBiZ))

苏联在众多地区都安排了养殖试验
为了让人民吃上肉也是拼了
(参考俄罗斯农业电子知识库(SEBiZ))

能适应草原的坚强猪?
(图片来自俄罗斯农业电子知识库(SEBiZ))

草原猪原来也是黑猪

名字是这么叫,但真到了北西伯利亚的苦寒里,猪也受不了。这种猪主要在新西伯利亚这样的南部地区饲养。它们的皮肤密集没有褶皱(可以减少散热),鬃毛和底毛都很长(有利于保暖),最适合在比较寒冷的地带生存。
白白嫩嫩 香香脆脆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下粮食产量下滑,虽然种猪的表现都很好,但实际喂养时,猪经常会营养不良。赫鲁晓夫时代的玉米革命部分解决了人和猪吃饭的问题,但由于缺乏冷链运输(部分原因是西方设备无法进口),苏联全国的猪肉调度不成体系。
真粒粒饱满 ....

反正画是要画得很好
(图片来自 pikabu.ru@I. Ye.Sychev 1962)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