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简单心理 ,作者简单心理

作者 | 唐苏勤 简单心理 · 成熟咨询师

比如:
不想经过一段很臭很脏的小路,宁愿多绕一公里也没关系;
衣服脏了,就把衣服丢到沙发或其他角落里,眼不见为净;
有一群蚊子在面前飞来飞去,就快速绕开它们,连大气都不喘。
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不喜欢什么,就看看如何避免,接着采取行动 "。
这就是行动模式。在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时,这种模式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可一旦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心里的问题,可能却总会适得其反——
比如,当你产生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想法,你尽力告诉自己别想了、别想了 ...... 拼命压抑这个想法。
可结果,它反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就像你晚上不想睡觉,心里一直告诉自己别熬夜了别熬夜了。结果呢,越想越睡不着,越想熬的越欢。

早在几十年前,心理学家就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请一组参与者在 5 分钟内尽最大努力不要去想 " 白熊 "。如果不小心想到白熊,就通过口头报告或敲铃铛的方式记录下来。
再接下来 5 分钟,让参与者们自由联想。如果在联想过程中想到了白熊,也像刚才一样通过口头报告或敲铃铛的方式记录下来。
而另一组参与者则在前 5 分钟内尽量去想 " 白熊 ",接下来 5 分钟同样进行自由联想。
结果发现:前一组参与者虽然被要求 " 不要想白熊 ",但在前 5 分钟报告的次数与另一组相差很少。但在自由联想阶段,前一组想到白熊的次数明显比另一组参与者多。
也就是说,被要求 " 不要想白熊 " 的人们,反而更容易、更频繁地想到白熊。
心理学家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研究告诉我们:
当试图压制某些想法时,这些想法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很快就会再次出现,且频率更高。结果,这想法就在你的思维中变得更重要了,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为什么强迫冲动越压抑越活跃
当我们不愿意想起某件事时,常常会对自己说这样一句话:
" 别再想 X 了!"
这就有问题。
首先,这句话里包含 X,就有可能在你脑子里激活 X。
而提到这个 X,焦虑的想法会随之增加。
人类的言语规则就是如此奇妙,刻意地忘记就是提醒。
许多受困于强迫冲动的朋友对这一点一定深有体会:看到厨房里的尖刀,就幻想自己会拿着尖刀割伤自己、或者走出厨房割伤家人、甚至连割伤手臂流血的画面都在脑海里浮现了。
这种场景出现在脑海里实在太可怕了,所以你可能会对自己说:" 不要再想象这些伤害别人的场景了。"
" 如果再想象伤害别人的画面,我可能真的会控制不住伤人的。"
结果呢," 伤人 " 这个词就会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一次、两次甚至是根据你排斥它的程度出现好多次,这个时候,伤人反而被激活了。
再结合你更多的人生经历与见闻," 伤人 " 开始令你联想到越来越多的东西——事态似乎越来越严重,脑海里的画面越来越栩栩如生。各种想法开始爆棚,焦虑陡增、痛苦不已。
哪儿还容得我们自己控制?
你看,在控制强迫冲动上,你花的力气越多,最终得到的痛苦也就越多。
屡次费尽心力想要消除自己不喜欢的念头,结果又屡次发现,都是徒劳无功。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产生很多奇怪的强迫性想法:项目怎么就不能像预想那样正常推进、同事发微信为什么不加标点、伴侣怎么又没有秒回信息 ......
这些想法的产生,本身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不希望被这些强迫性的想法所影响,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辆公交车,而那些想法就是公交车上的乘客。
这位女乘客长得真矮、那位男乘客身上味儿真难闻;
这小孩过于顽皮了、那老太太咋那么唠叨呢;
......
公交车上就是这样百态俱全。
但我们没有办法不让某位乘客上车,也没有必要让某位乘客在某一站必须下车。
即便有一位乘客行为举止怪异,我们要做的也只是沿着人生目标这条特定的路线向前行驶。
在他招手的时候停下来、打开前门;在他要下车的时候,停下来、打开后门。
我们不必喜爱他,也无需讨厌他。
如果我们用尽各种办法赶他下车,甚至为了让他下车而熄火、停滞不前,忘记了公交车原本的使命,这是本末倒置。
如此,我们也没有权利、没有必要驱赶那些 " 不愿意想起 " 的念头和冲动。
接受它们的存在,并且让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存在:" 噢,我知道它在那儿。"
这也许就是与冲动意向和焦虑情绪相处的最佳选择。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原标题为 "" 我在努力让自己不去想啊 "|当强迫症强迫自己别那么强迫 ",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