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明白知识 ,作者明白知识 er
每每看到地图下方那块白色的南极洲,我们总会想到寒冷、洁白的南极世界,声音被雪所吸收,脚印被风吹走,广袤的雪原仿佛从未有人类涉足。
这片覆盖着南极点的土地,面积达 1400 万平方公里,约 98% 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 1.9 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它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白猫,安静地卧在地球的最南端。

在这里。苍穹是无际的,雪域也是无际的。这让我们很难将它与其他大陆联系在一起,也很难想象,它那小小的尾巴尖——南极半岛,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Cape Horn)仅仅隔了一条 160 公里的海峡。
这仿佛是个预兆,这片洁白的土地不得不与其他大陆纠葛不断。
虽然根据《南极条约》,南纬 60 度以南的所有冰架和陆地不可以被任何国家占领,在南极洲不再存在任何国界纠纷,只能进行单纯的科学研究,仿佛这里真的变成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但实际上,与南极隔海相望的南美各国从未放弃征服南极的想法,英法等国依然占据附近小岛以威慑美洲各国,美苏在冷战时期对南极的占领也让两国至今仍心有不甘……
冰原之下,暗流涌动。
01.
初遇南极
人类对南极洲的探索,要比其他大洲都要晚一些。直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殖民探索时,才刚刚发现南极洲的一角。
1773 年 1 月 17 日,三下太平洋的英国探险家詹姆斯 · 库克(James Cook)第一次穿过南极圈,人类才第一次触碰到寒冷的南极洲。但可惜的是,冰块阻挡了航道,库克的船队并没有发现南极洲的陆地。

之后,南极洲的冰块不仅仅阻隔着库克船长,也阻隔着所有人类,一直到 40 多年后,人类才摸到南极洲的一角。
1819 年 2 月,英国船长威廉 · 史密斯(William Smith)首次发现了南极洲的陆地。同年 10 月他又一次登上这片陆地,并将他登上的岛屿命名为「乔治王岛」,称其为英国的领土。
对于南极是一块大陆的认识则要到 1820 年,俄罗斯探险队第一次到达南极大陆(有争议),他们把其中一个岛命名为「彼得一世岛」,将其划作俄国寒冷土地的一部分。
虽然人们确实是探索着这片未知的土地,但这不是个单纯的科学探索过程,反而是一种变相的殖民,谁发现就是谁的。
美国的威尔克斯(Charles Wilkes)探险队在 1840 年发现了一片陆地,这里就被命名为「威尔克斯地」。而英国探险家詹姆斯 · 罗斯(James Clark Ross)也在 1841 年先后探索到后来以他为名的「罗斯海、罗斯岛与罗斯冰架」。
人们不断地往南极腹地前进,试图征服南极,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10 个国家对南极进行了 17 次探索,其中既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老牌殖民国家,也包括后期崛起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在 1911-1912 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Amundsen)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 )相继率队到达南极点,完成了探寻南极大陆最深处的伟业。斯科特一行人虽然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最终全体遇难,但这场伟大的悲剧也让他们名垂青史。

那么,这些国家为什么如此急迫地去探索南极洲?这块寸草不生的冰原到底有什么用处?
首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 18、19 世纪一直都弥漫着的殖民氛围。在之前的殖民占领中,都是先到先得,谁抢占了先机谁就可以占有殖民地。在面对南极洲问题上,各国也有同样的想法,谁先发现这块领土就可能占领新的大陆。虽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块大陆,但就像当年的美洲一样,第一个登上美洲的人也没想着要开展三角贸易。
而且在 18 世纪的中后期,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基本被瓜分完了,许多国家不得不看向新的陆地。因此,国家都按照过去的经验,觉得占领之后必然有巨大的利益,不断的探险和征服就此产生。
另外,南极探险正值工业革命期间。当时各类科学蓬勃发展,并被使用在各个实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南极这个未被污染的的荒原正是科学研究的乐土,从化学物质到古生物研究,从气象勘测到磁极研究,都可以在南极这片土地上获得巨大的成果。
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吸引着每个国家,英、法、俄等国希望就像占领亚非拉殖民地一样,占领南极这块未涉之地。
然而,南极洲却并不像亚非拉一样好占领,老牌殖民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02.
南极洲上的圈地盘行动
第一个困境就是如何表示土地的占领。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南极太过于遥远,每一次探险都消耗极大,如果要占领和守卫该地,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甚至成为本国的累赘。这是任何国家都不会做的赔本买卖。
南极气候极其恶劣,不仅仅是气候寒冷,其平均海拔也是所有大陆中最高的,达到 2300 米。而且,它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居住会破坏其本身的环境。所以这里既不适合移民,也无法驻扎军队,这就意味着没有国家能真正实际占领这里。
领土的宣告在没有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只是一纸空文。这就造成了各国名义上的领土相互重叠,国界混乱不堪。
1908 年,英国就宣告了其在南极的主权,宣称从西经 20 ° 到 80 ° 的南极圈内土地和海域属于大英帝国。

然而欧洲各国对此并不服气,1924 年,法国宣布了阿德利地(包括土地和海洋)为法国领地,这是法国探险队在 1840 年到达过的地方。

由于南极海域的占领涉及到了挪威捕鲸业的发展,挪威害怕英国向他们征税,因此在 1929 年,挪威探险队到达南极,并把俄国人曾率先到达并命名的彼得一世岛划为挪威所有,之后挪威王室也承认了其所有权。后来挪威又占领了毛德皇后地(挪威皇后命名)和布维岛作为其南极领土。

德国也一直在争取南极领土。1939 年,德国终于如愿以偿:挪威本土被纳粹德国攻占,挪威的毛德皇后地也就被占领,与德国新发现的新施瓦本合并成德国的占领区,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之后。
随着各国对南极的占领,以及人们对南极意义的进一步考量,第二个困境也浮上水面:各国的博弈让南极事态更加复杂化。
以阿根廷为例,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治需求,南极都是阿根廷重要的争夺对象。
在心理意义上,对于独立时间不久的阿根廷来说,唤起民众的领土意识是团结整个国家最好的强心剂,这是当时政府所需要的。而在现实中,占领南极与南美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就相当于占领了除巴拿马运河之外的另一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道。

欧洲各国当然意识到这一价值,于是百般阻挠。
1906 年,阿根廷宣告南奥克尼群岛是其固有领土,然而迅速受到了英国当局的反对,英国认为南奥克尼群岛在英国领土的范围内,是英国不可侵犯的土地。1913 年,阿根廷和英国再次谈判,但最终失败。

到了二战期间,阿根廷干脆宣布西经 25 ° 到 68.34 ° 是阿根廷南极领土。这引发了英国的不满。1943 年,英国殖民办公室利用二战时期德国对南极的威胁,设计了「塔巴林行动」。期间,英国伪称该区域发现了德国袭击者,派遣船只前往该地,将阿根廷国旗换作英国国旗。但其实,当时德国的入侵威胁已经几乎弥散消失了。

二战后,英国与阿根廷矛盾终于激化。1952 年,一个阿根廷人在南极希望湾枪击了英国考察队的负责人,并抢夺其物资。虽然阿根廷对此次暴力事件道歉,但是南极问题依旧让两国关系陷入了僵局。
03.
南极的国界消失了?
当然,在二战之后,南极不仅满是南美各国与英国的矛盾,还包括刚刚崛起的美国和老牌欧洲国家的争夺,二战战败国在南极土地的纠纷等。
与南极混乱的政治势力情况形成对比的是 1956 年到 1958 年第一个国际物理年,在这个时段,各国在南极进行了大量的科研项目,有 70 个国家科学组织参与到这次研究中,几乎实现了科学无国界的景象。
1956 年,英国皇家学会远征建立了哈雷研究站。1958 年,英国探险家维维安 · 福克斯(Vivian Fuchs)率领英联邦跨南极探险队,完成了人类首次从陆地上跨越南极的壮举。
1957 年日本的海事安全局也建立了昭和站,作为日本在南极洲的第一个观测基地。法国则在它的南极领土——阿德利土地上贡献了迪蒙 · 迪维尔站和夏科站。
这一年 1 月,美国也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这是南极的第一个永久性建筑物。

一方面,在科学研究中,许多国家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才是南极洲最大的价值,而科学研究是经不起战争、国际矛盾的破坏的。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国家认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占领南极洲,在南极洲上和平相处,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了维护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也为了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在 1959 年,美国、苏联、英国等 12 个利益相关的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在条约中宣布,「南极应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军事性质措施」,并且「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禁止新的领土要求」,严厉禁止在南极的一切政治军事行动。

于是,南极不再存在国界之分。如今,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了南极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1978 年 1 月 7 日,一个名叫埃米利奥 · 帕尔玛(Emilio Palma)的婴儿在希望湾附近出生,成为南极洲上出生的第一个婴儿。这似乎是给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透出了一缕生命的阳光。
但是国家利益博弈的纷争在南极会就此消失了吗?
南美的许多国家依旧认为,从本初子午线到西经 90 ° 的南极地区应该由南美管辖;许多欧洲国家在传统观念上依旧不愿意放弃他们所占有的原有领土……

冰原之下的暗潮是会被阳光所消解,还是会冲破国际条例的禁锢,一切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明白知识」(ID:mingbaizhishi)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